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窃梦者

编辑 |窃梦者

●— 前言 —●

中国的下一代正在被学校的“厕所社交”无情残害,据官方爆料,未成年人抑郁症患者突破30%,成为了抑郁症主力军!

在校园被限制人身自由,回到家还要被父母“囚禁”,看到中国青少年每天过着如同地狱般的生活,大人们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为什么他们年纪轻轻会选择跳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厕所社交” —●

根据统计,截止到2022年,中国抑郁症患者将近50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患者占到了30.28%,而学生群体的占比甚至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

这是何其恐怖的数字,全国竟然有超过2500万的学子抑郁,只可惜成年人们,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校园的学生们流行起一种新的交朋友方式,名为“厕所社交”,这个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因为孩子们真的只能在厕所与同学沟通。

有一些学校的规矩令人无法理解,在下课期间,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前去操场,不准在走廊里逗留,更加变态的是,哪怕在教室里,孩子们也只能乖乖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孩子们若想进行娱乐活动该怎么办?那只剩下厕所这一个场所了,毕竟相较于其他地方,这里还相对自由一些。

校园内公厕的味道有多难闻,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但对于当代的学生,那里的空气还不至于令人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位来自河北的小学生,他的名字叫做叶天天,他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历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囚禁”。

某一天,叶天天在与同学课间玩耍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摔倒在地,膝盖被磕出了一个黑紫青,并没有其他大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放在几十年以前,孩子别提磕出一个黑紫青,就算是膝盖破一层皮在大人们的眼里也是正常现象,哪怕是90后出生的孩子们,在学校受伤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伤,大人们不会太放在心上。

然而就因为叶天天磕了那一次后,他所在的班级便遭到了“囚禁”,学校要求叶天天这个班级在下课期间只能待在教室,除了接水和上厕所不能离开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囚禁” —●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叶天天和同学们只能在课间坐在位置上发呆,直到有一次他和同学结伴去厕所,才发现可以在这里进行娱乐活动。

然而哪怕是上厕所,这个班级也作出了严格限制,每个学生课间只能去一次厕所,班主任和班长会严格记录出教室学生的名单,一旦重新回到教室,那这个学生的名字就会被画上记号。

所以即便不是真的要解手,同学们也要借此借口走出教室,在厕所里聊最近看过的影视,以及这几天常玩的游戏,等上课铃快响起的时候再重回教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月以后,叶天天所在班级限制出入教室的规定被取消,虽然能够自由出入教室,可活动范围依然仅限于教室、走廊以及厕所,操场仍然是不被允许涉足的“禁地”。

学校之所以为这么做,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考虑,其实真实目的谁都懂,说白了就是害怕出现问题承担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如今的学校确实有难处,毕竟总有那么极个别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哪怕是自己在学校磕了碰了,家长也会找到学校来闹事,但只是因为极个别的现象,就限制了所有孩子们的自由,此等行为未免太过武断。

叶天天的遭遇还不算特别难过,毕竟他只是经历了一个月,“囚禁期”结束后依然可以在走廊上活动,他和一些被连“厕所社交”都拥有不了的学生比起来,毫无疑问算是“自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西晋中有一名老师,她曾吐槽称“课间圈养”的现象太过严重,下课铃都已经响起了,却又超过7成的学生不出教室,整个校园里看上去空荡荡一片。

学生对此也感到很无奈,并不是他们不想去外面疯玩,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时间,下课铃明明已经响起,而老师却要拖堂个三四分钟,甚至还要在上课铃响起前的两分钟提前抵达教室做好,如此一折腾,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连5分钟都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杭州的陈女士也吐槽过学校的奇葩规定,她的儿子就读于当地的一所公办小学,然而儿子所在的学校规定,学生在课间不能下楼,不能在走廊跑跑跳跳,甚至连大声说话都不可以。

更加变态的是,学校还会派出老师巡查,专门抓那些“违规”的学生,有一次,陈女士儿子的一个同学课间在走廊上奔跑被抓,直接就扣了一整个班级的分,班主任因此狠狠批评了全班同学。

玩闹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为怕承担责任就束缚孩子们的天性,那请问这样的学校还开着有什么意义?只会一味的教课本上的知识不让孩子释放天性,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青少年快要窒息 —●

如果说只是孩子们只是在学校失去自由,那最起码离开校园还可以肆意奔跑,但不幸的是,有些孩子离开校园这个小“鸟笼”之后,进入的却是一个更大的“牢笼”。

浙江大学教授沈华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到头来,父母还责怪他怎么不会飞!”

沈华清教授这段话没有丝毫夸张成分,因为确实有不少孩子正在遭遇这样的痛苦,有些孩子因压力太大精神崩溃,年纪轻轻就患上了抑郁症,更有甚者被送入精神病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军慧是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主治医师,根据她的描述,精神科共有80多张床位,但常年都是满床的状态,超过一半住院的患者为10到16岁的孩子。

可即便面对血淋淋的数据,有些家长依旧无法改变自己的顽固想法,他们觉得小小的孩子不可能会患精神疾病,完全就是在无病呻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家长自己没有多大本事,却做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以“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强行给孩子规划好未来,为了能实现家长眼里可笑的“未来”,孩子们被报了各种补习班,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小学生还稍微好点,中学生每天活得那真是比“996”上班还要累,他们早上7点30左右就要到学校早读,高年级还要上晚自习,直到9点以后才放学,回到家还要写作业,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才能上床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的压力本来就已经够大,可家长非但不理解孩子,还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哪怕是到了寒暑假,一些孩子依旧要在父母的逼迫下去上那恶心的补习班,假期过得甚至比上学还累。

2018年2月份,湖北云梦县一名高一女生在学校跳楼,后送到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15岁,而她跳楼的目的,就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

让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承受这样的压力,就算是再开朗的人也会被逼成精神病,也难怪身患抑郁症的未成年人会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小结 —●

教育教育,不只有“教”,还有“育”,育可以解释为对人才的培养,但其中包括了“德育”、“智育”以及“体育”,尤其是体育,有几个学校会真正注重培养孩子的体魄?

现如今孩子的营养越来越好,相较于老一辈的人,现在孩子的体型要大上一圈,然而却没有几个孩子能完整做起来5个俯卧撑。

更加讽刺的是,在高三之前,孩子们的体育课会经常被霸占,到了高三因要通过体育测验,却又要强迫孩子疯狂恶补体育,请问这样搞的意义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否认,当代社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学生如果不努力,可能初中毕业后只能去上技校。尽管这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现象,但是这些孩子们一手造成的么?

既然无法改变学校的教育环境,那就请家长不要再给孩子们施加多余的压力,请给孩子留下一个能自由呼吸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人民融媒体2022年8月20日:《《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5成抑郁患者为学生 女性患病率为男性2倍》
2、原文登载于央广网公众号2024年3月7日:《看丹观察丨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什么时候能真正还给孩子们?》
3、原文登载于新京报官微2023年11月26日:《那些失去了课间十分钟的孩子们,流行起了“厕所社交”》
4、原文登载于央广网2023年10月28日:《看丹观察丨“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谁偷走了他们的课间10分钟?》
5、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4年4月25日:《青少年精神健康之忧:安定医院儿科病房常年满床》
6、原文登载于中国日报网2018年2月3日:《湖北云梦高一女生坠楼身亡 警方:学习压力大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