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疆粮仓”内蒙古的粮食产量,频频传出好消息!

作为我国13个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内蒙古自2018年起,连续6年粮食产量都超700亿斤。

2023年,更是再创新高,其产量逼近4000万吨,在全国排第6,引发广泛关注。

甚至还有不少人表示,内蒙古有望成为中美粮食战中的一张“底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内蒙古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粮食——国之重宝

何为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答案自然是粮食。

道理很简单,就好比没有钢铁、石油,或许还会发现其他的替代品。

但吃饭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这一需求,那必定会天下大乱。

而粮食安全始终是全人类关注的课题。

1974年,在罗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粮食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

即能够稳定地在任何时间,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以维持粮食的消耗,从而抵消生产和价格带来的波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被扩充和延伸。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粮食不仅要保量,还要保质,具备一定的营养价值。

但足够的粮食供应这一基本概念是没变的,其与粮食生产的效果有着莫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第一产粮大国,非我国莫属,但同时我国也是进口粮食最多的国家。买粮就意味着或将受制于人。

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制造者”。

他们那里曾盛行着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粮食,便控制了全世界。”

而一向追求全球霸权地位的美国,也是极力在利用出口上的优势,试图去掌控他国的口粮。

日本是美国最先盯上的国家。

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这时候,美国就站出来了,称愿意对其进行粮食援助。

怎么个援助法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偏爱吃稻米。但美国送过去的全是西式美食,奶粉、罐头,尤其是面包类居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就饿肚子,日本人也没什么挑剔的资格。

久而久之,在美国的“喂养”下,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越来越喜欢吃面食。

同样,玉米在日本的兴起,也是美国从中作梗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美国粮食威胁的国家比比皆是,最惨的莫过于苏联,被美国用粮食战直接搞到解体。

而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14亿人口的“饭碗”更是虎视眈眈,并持续向我国发起粮食战争。

其中就包括20多年前,那场美国联合全球四大粮商挑起的大豆战,让我国豆企元气大伤。

但经此一役,我国从中汲取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如何才能端牢?粮食储备便是重要的一环,而这就需要“天下粮仓”或者说“粮食主产区”的发力。

内蒙古——北疆粮仓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国共确立了十三个粮食生产省区,比如,河南、安徽、黑龙江以及吉林等。

这13个地方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成左右,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重任。

但少有人知的是,作为全国畜牧业大区的内蒙古自治区,早在2005年,就已经成粮食主产区之一,并且还素有“北疆粮仓”之称。

同时,它和河南、安徽、黑龙江和吉林还是当下我国仅剩的5个粮食净输出省区。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疆,其东西直线距离有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超1700公里。

其总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八分之一个中国,其中可利用耕地面积有709.1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占0.36公顷,差不多就是半个多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4倍。

通俗点理解,内蒙古的田地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大。但重点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南麓。

前者分布有小部分的辽河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被称为“谷仓”。

在阴山脚下则有河套平原以及土默川平原。

那里沟渠纵横、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遍布着农田,有着“塞上米粮川”的称号。

而粮食产量则最直观反映出了内蒙古粮食的生产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内蒙古的粮食产量就逐年实现历史新高,截止2023年,已经创造了“二十年连丰收”佳绩。

在2008年,其产量首次突破400亿斤大关,跻身全国前10名,也正是这一年,内蒙古成为了粮食净输出省。

之后,它又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突破了500亿斤和600亿斤。

更惊人的是,2018年之后,更是连续6年时间,产量都超700亿斤。

2023年,内蒙古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以791.6亿斤的产量爬升至全国第六。

而此数据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不少人认为,内蒙古将会成为中美粮食战的“底牌”。

但回归现实,内蒙古的农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水资源——发展瓶颈

水资源是万物之源,与工业和农业,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一些学者更是认为水资源才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两者息息相关,相互依托、相互作用。

而内蒙古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包括水资源问题。

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的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占比还不足2%,年均降水量在50—450毫升。

而粮食作物生长期内的降水量最多才350毫升。也正是如此,内蒙古粮食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就是干旱。

另外,内蒙古有黄河、西辽河等在内的四大水系,但流量较大的河流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西部则多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流量大,旱季流量小,甚至还有断流的情况。

这些自然因素,也让内蒙古一直都非常重视水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比如兴建蓄水工程、开发地下水等。

然而,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该地区又出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的现象。

比如,一些靠租地种植赚钱的企业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自行开采地下水。

据悉,当地使用地下水灌溉的田地,从20多年前的1700万亩,增加到近几年的3000万亩之多。

并且,由于抽水不计量,只用缴纳便宜的电费,加之节水意识薄弱,多数农户都会延长灌溉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用水量。

这些都加速了对地下水的超负荷开采。截止2020年,内蒙古已经发现了33个地下水超采区,年均超采量更是有6亿立方米之多。

这之后,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比如,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发生断流等等。

相关专家表示,如果对开采再不加以控制,转变用水观念,势必会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同样,该地区的粮食种植和生产也会为之所累。

因此,内蒙古需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莫走“以水换粮”的弯路。

结语

悠悠万事,吃饭最大。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命运。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最起码要做到爱惜粮食,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