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印象中的魏晋书法,富有天真烂漫、飘逸灵动之美,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下笔潇洒利落,可谓“天资自然,风神盖代”,笔笔妍媚俊丽,如绝世佳人,令人沉迷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近代部分学者,分析书法演变过程时,发现一个疑点,东汉时期的简牍、石碑,采用篆隶之体,笔法繁复,形态敦厚,艺术美感不足,难用于日常书写。

因此张芝、钟繇等书法家,将篆隶的点画删减,由此创造草书、楷书,虽然到了魏晋时期,各类书体笔法、形态基本确定,但没有消除拙质、浑穆之气。

譬如《爨宝子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以及近代出土的《王兴之墓志》、《谢鲲墓志》等,体势宽绰,力道凝重,能明显察觉出雄伟刚健的气势。

可是观察王羲之的传世法帖,如《快雪时晴帖》、《兰亭序》,无半分古拙意态,难免引起众人怀疑,郭沫若曾详细研究《兰亭序》,得出“伪作”的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近代日本的宫内厅三之丸尙藏馆,展出一件秘藏1200年的东晋真迹,更引发《兰亭序》真伪之争,此作就是《丧乱帖》,因祖坟被毁,王羲之悲痛欲绝,遂借由郁愤之情,挥笔泼墨而成。

全卷共计62字,与《兰亭序》秀逸平和之风相比,此作意境更加深邃、浑穆,如《祭侄文稿》一般,以悲痛情绪为递进,产生俯仰开合、轻重缓急之变。

开头几字形态较为端庄,排布略显平整,但随着情绪递进,后半部分变的飞动简练,以尖峰起笔,入纸后迅速调换笔锋,点画曲折波动,呈现摆荡势态。

章法亦是如此,于中轴线上下起伏,尽显草书的奔放奇宕之势,墨色渐行渐枯,可谓浑然天成,乍一看好似与《兰亭序》无差别,但仔细品味时,能体会古朴肃穆之气,内在质感、层次性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外行看后,可以轻松与之产生共鸣,可惜唐德宗(782年)至唐顺宗(805年)年间,《丧乱帖》流入日本,曾被天皇珍藏,卷中有“延历敕定”的鉴印。

1892年杨守敬搜集流落的书画时,无意中发现此作,于是拓摹成书迹,传回国内,起初大家不在意这件作品,但郭沫若发表“伪作”理念后,关注者增多。

邱振中先生研究此作后,同样认为它比《兰亭序》更精妙,真实还原“二王”笔法,时常临摹,可以通过鲜明的墨迹,观察古人用笔细节,学到正宗的魏晋技法,日后学习其他拓本,也能从容应对。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王羲之《丧乱帖》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以手工装裱。

比市面普通印刷品细腻、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都细节,全都端倪可察,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