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韶光如诗,春花吐蕊,内外芬芳。作为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山西大学和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22年来,无数山大师生在脚下这片沃土接续奋斗,谱写了一曲兴学育人的璀璨华章。值此建校122周年校庆之际,为传承学术传统,展现新时代的山大风貌,学校以学术校庆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近100场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轮番开展,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山大,聚焦科技前沿,探寻科学真理,追寻历史印记,探讨文化传承……薪火相传,春华秋实。

5月8日,山西大学校庆日当天,5场学术讲座连续举办,以密集丰富的学术活动,浓厚的文化氛围,弘扬山大的学术传统与文化传承,彰显山大120多年来教研不断、弦歌不辍,教师严教、学生善学的精神与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越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云冈石窟气势恢宏,5.9万余尊形态各异的佛像散发着璀璨光华。云冈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院长、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杭侃教授以“云冈石窟与云冈学”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报告。此次讲座由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主办,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承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广大历史学、考古学相关学科师生开展了一场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化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资料,杭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建设背景、历史作用以及研究脉络,展示了云冈不同洞窟的建设风格、形制特点,并从云冈石窟的修筑历程入手,还原了佛教传播的中国化进程。他从云冈的重要性、云冈学建设内容、云冈学建设核心层级以及云冈学建设目标愿景四个方面提出了对云冈学建设独到的看法,认为云冈学的建设内容应该从云冈在历史中的地位出发,同时依靠山西省内尤其是大同本地的考古和文物资源,对平城时代的遗迹和遗物给予充分的关注。他还特别向与会师生展示了山西大学积极推动云冈学院校共建、组建云冈学文献中心、牵头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等方面的众多成果。

杭侃的报告不仅带领师生走进云冈石窟,领略了其流转千年的艺术之美,体悟其促进民族交融的“大同”之义,还廓清了云冈学研究发展的诸多现实议题。他提出的要按照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重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也为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校庆之际,校友论坛特邀我校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教授以“藏品决定博物馆实力和地位”作专题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博物馆作为文物展览的重要平台,以珍贵藏品彰显其实力和地位。高大伦从国内藏品现状入手,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的具体情况。他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无锡市博物馆为例,阐释了藏品的重要性,探寻博物馆热潮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通过讲述不同时期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更新换代,阐明了建设博物馆强国的发展理念和路径。高大伦结合工作经历,分享了“北川地遗址纪念馆地震见证物征集”“四川石刻抢救与碑刻文物拓片收集”“考古陶瓷标本数据库的标本搜集”的艰辛历程,建设性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蓝图。他也希望有更多师生增强收藏意识,广泛收集涉校藏品,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博物馆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生动的“教科书”,是大学的文化精髓所在。校史馆、档案馆是展现学校办学脉络、弘扬校风学风的重要校园文化场所,积淀着学校的文化传统,凝聚着学校的历史底蕴。由山西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中心举办的“校史大讲堂”在校庆日当天特邀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和校史馆研究员杨琥作主题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与山西大学渊源深厚、历久弥新。近代以来,两校在为民族解放和振兴、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成长,形成了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和学脉相系、文化相近的基本格局。余浚以“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与发展”为题,从京师大学堂的创立、章程拟定、组织沿袭、领导机构、课程设置、教材讲义、学生群体、藏书楼概况、校庆日确定等维度介绍了京师大学堂在清末14年的办学历程,从京师大学堂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大类的课程设置,以及京师大学堂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等方面,阐述了大学堂的体制机制对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的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琥以“走进李大钊、理解李大钊”为题,介绍了《李大钊年谱》编撰的缘起,以及自己与李大钊“结缘”的过程。他认为李大钊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中国报刊传媒、社团、学会、新式学校等新生事物萌芽并逐步发展的时代,李大钊既是这些新生事物培育的时代青年,也是时代新潮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开拓者。他结合《李大钊年谱》编撰的经验和体会,强调了年谱的撰写、史料选择的原则,并指出,历史研究要求得新进展,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扎实可靠的史料,在谨守规范的基础上继承前人成果,深造自得,提出自己的见解,方能实现破与立。

讲座结束后,两位专家一同参观了校史馆,进一步了解山西大学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轨迹和光辉历史。之后,双方就档案宣传合作的模式和渠道、档案编研资源的开发、档案专家队伍的建设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数学”“科学”“工程”这三个词,它们早已是理工科学子的老朋友,可当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奇妙反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王兆凯提出了个人独特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告开始,王兆凯院士围绕“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工程”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费马大定理的例子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提出了看法。王兆凯院士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数学、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数学具有艺术性,对问题的看法是艺术,而解决问题的证明则是科学,通过规则解决问题,为现实提供解释。数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求证,科学可以解释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科学和工程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而数学是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王兆凯院士还为广大师生介绍了一种工业新材料——硅藻。他以硅藻养殖技术问题为例,详细介绍了硅藻的结构、多孔材料的分类,以及硅藻产业链。王兆凯院士还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为例,勉励同学们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祖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电力与建筑学院、自动化与软件学院的20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大家围绕专业相关问题与王兆凯院士积极互动,王兆凯院士逐一解答了大家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刚进入五月,一场场学术讲座便在山西大学校园里遍地开花,专家学者们带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见解、前沿的解读来到山大,黄河大讲堂、货币史工作坊、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青年学术沙龙、人工智能前沿论坛……各类学术讲座在校庆月前后如期举办,以学术相邀,同庆母校华诞,在学术探讨中、在思想碰撞中与时俱进、续写下一个百年华章。

(责编 黄晶 助编 兰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