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日前,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众多网友共鸣。除了收到平台的推荐信息以外,网友发现自己还会在无意识中被推荐给他人,甚至连收藏的内容、买过的东西等都可能被他人一览无余。记者对多款App进行测评,发现不少平台在“熟人推荐”相关选项上默认开启,而关闭步骤往往十分烦琐。(5月10日《北京晚报》)

对于有的人而言,只想在网上安静“冲浪”,不仅不希望自己的社交账号被推荐给认识的人,还想屏蔽“可能认识的人”,不想被打扰、被窥视。而App熟人推荐功能无疑让人毫无隐私可言。例如,手机一直在自己手里,刷个直播被人发现,购买商品被人围观,被推荐为“可能认识的人”......实则是扰民至极。

“熟人推荐”滥用,对用户是一种权益侵害。例如,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也要求,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从情理层面来讲,无论是从平台长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尊重用户隐私权的角度,平台都应该把知情权、选择权和主动权交到用户手中,而不是利用技术蒙蔽、欺骗用户。

于技术层面,App熟人推荐功能并不难实现。其主要基于通讯录访问、用户互动行为、第三方账号绑定以及知识图谱补全技术,简单说就是收集用户信息进行画像,然后根据用户画像做朋友推荐。只不过,大部分App都设有关闭熟人推荐服务的功能选项,通常默认用户接受推荐,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讲,很可能会不在意或者是疏忽。

不能纵容App熟人推荐功能侵害用户隐私。网络运营者须增强法律意识,在法律框架内行事。例如,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之前,应当征得用户的同意,并且平台应该明确告知用户收集的信息内容范围以及用途。毕竟,平台未经用户同意而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将其信息推荐给第三方,则涉嫌滥用大数据功能侵犯用户个人隐私。

对于App侵犯用户隐私权现象需要强化依法治理。根据网络安全法确定的“合法、正当、必要的法律原则”,App只能收集与其核心功能相关的信息和权限。面对市场中的App侵权现象,相关部门一方面有必要加强警示,增强用户的防范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强化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终归而言,App跟用户“勾心斗角”不如花力气提升用户体验。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将事前监管和事后追责相结合、App运营者依法依规落实主体责任外,还有赖于广大用户勇于监督、善于维权,共同倒逼行业祛除乱象。当然,成立专业且权威的行业协会并由行业协会引导App开发行业的发展,也值得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