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兆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edx演讲嘉宾,腾讯、清华等特邀培训师,曾任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团,深耕教育创新领域10年, 《学会提问》导读专家,专业培养儿童和成人的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

设想这样一个夫妻间的小争执。

你回到家,先生去做饭,你陪孩子玩了半个小时。之后你困得不行了,就在沙发上躺了十分钟,先生从厨房出来,看见你在沙发上睡觉,估计心里就有点气,说,“饭做好了,你去摆摆碗筷餐具吧。”

“我困得不行了,想再睡个五分钟。”

“到吃饭时间了呀!快点快点。”

你拖着疲惫的身子,起来去拿了餐具,坐下一起吃饭,又困又委屈,吃饭时一句话没说。

晚上把孩子哄睡后,你和先生说,“我后来挺不开心的,我今天真的特别困,在开车去接你俩的路上,我差点都睡着了。一回来陪他玩了那么久,我就想迷瞪15分钟就好了。当你希望我拿餐具吃饭的时候,我如果要立刻起来去做,是非常非常难受的。”

“我不知道你困得开车时都要睡着了,前一天你还是应该早点睡觉啊。”

“关键是,晚饭前那时候的我,就是非常困。如果你不舒服、很困,告诉我不想吃饭想睡一会儿,我拉你起来说必须吃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我并不是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躺着睡觉吧。其实我当时也说了我很困的。下次这种情况,如果你说,‘你大概需要睡多久?或者你要不要回房间去睡,我们给你留点吃的?’那我会特别的感激。”

“我明白了。对不起啊。”

/NYT/

从这件小事,我想说的是两个字:看见。人与人之间,彼此看见,有时候并不容易。

母亲节,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说的是,希望丈夫能看见妻子,母亲能看见自己,社会能看见母亲,父母能看见孩子——看见,是关系的基础,是改变的起点,是好的生活的前提。

1.看见什么?

我觉得这四点特别重要:

  • 看见作为人的整体状态

  • 看见做了的、做得好的

  • 看见当下的负面情绪

  • 看见身体与精神的需要

为什么要看见这些?

人的整体状态如果不好,可能勉强把事情做了,质量却不高,更谈不上学习、成长或经营关系;看见那些“做了的事,而不是“没做的事”,人才更能觉得被理解,有信心,有动力;研究发现,接纳和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刻,是人与人建立好的关系的“黄金时刻”;身体和精神的需要特别容易被忽视,但也是决定了人幸福感的基础和关键。

很多母亲的“抱怨”,持续在被忽视。看见,是不容易的。

就像开头的故事,你开车时就没怎么说话,状态是低迷的,但这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即使很累,你还是先陪孩子玩了半小时,但这可能看起来是你份内的事,是不费力的,更容易被看到的是你没有做饭;你表达了负面情绪,累、困,但是被“ 到吃饭时间了 ”这道理给堵回去了;你身体的需要是睡一会儿,精神需要放松,但你那时的难受可能无法被共情和理解。

这样的片段,在有的家庭可能是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YT/

很多职场母亲,常年处在高压状态下,积攒了很多负面情绪。她们没有自己的休闲时间,白天职场工作忙碌,回家要开始第二轮班,照顾家人起居、辅导孩子学习。她们可能面临母职惩罚,在职场遭受不公,在家庭中,她们做了很多事,但丈夫可能依然会抱怨,“ 你没把孩子教好 ”,“ 你没把家里收拾好 ”,“ 别人家的妈妈不都是这样吗,能有多少事,有什么好抱怨的 。 ”

很多全职母亲,常年处在迷茫和压抑的状态下,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孩子的学习生活、为全家人提供情绪价值,全年无休,没有下班时间,也没有劳动报酬。她们可能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想重回职场又面临困难。她们可能在经济中处于弱势,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慢慢怀疑生活的意义。她们可能被挑剔,“ 整天在家也不知道忙什么,这点事都做不好 ”。

这些现象,很多人看在眼里,却看不见。

看见是什么意思呢?

看见是什么意思呢?

是要能认可它们存在 (不以任何形式否认) ;

是要能表达出看见和认可;

是要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在看见的基础上,尽可能去关心、安慰、共情、支持、分担和帮助。

而看不见、否认的形式有很多种:

例如,丈夫可能对妻子说:

命令:“(别说其他没用的) 现在赶紧去做饭。 ”

警告: “ 你再抱怨我就不回这个家了! ”

:“ 你有情绪就会影响到全家人,孩子也没法好好学习呀。 ”

解释:“ 我又不知道你的情况 ,你是说了一遍,但是 我当时在忙啊。 ”

建议:“ 你太紧张了! 不要想太多,放轻松。”

指责:“孩子作业写错了,你都没看出来吗? 你是怎么做妈妈的,有没有用心陪伴孩子啊,晚上在家你就别看手机了。 ”

嘲笑:“你还想再去工作? 你知道职场压力有多大,竞争有多激烈吗? ”

转移:“ 别再说了,来来回回不就是你很累嘛, 要不今晚不做饭了,出去吃一顿行了吧。 ”

要看见,意味着我们要倾听,要观察,要关心。

表达看见,丈夫可以说:

看见是什么意思呢?

“你最近好像情绪都不高,看起来很疲劳,你感觉怎么样?想和我说说吗?“

“是我有点想当然了,我想告诉你,我看到你做了很多事,例如XXXX,你真的太辛苦了。(抱抱)我保证会更多分担。“

“我理解你觉得很委屈。我收回我刚才对话,等你心情好一些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怎么帮孩子提高作业效率,后面我也一起参与。“

“谢谢你能告诉我,很抱歉我一直没有足够重视。你现在想休息吗?今天晚上后面的事情我来处理吧。”

哪怕现状一时无法改变,仅仅表达看见、表达共情,都很有价值。

2.为何看不见?

我想人大都会认可,人的整体状态,更好的是有松弛感,而不是长期紧张、压力大;更好的是有好奇心、探索欲,而不是对什么都无所谓、感到无意义;更好的是有调节能力,即使沮丧也能缓解,而不是持续陷入负面情绪;更好的是真实、坦诚的,而不是总在“扮演”、“伪装”。

但为什么母亲很容易被漠视?

首先,丈夫,一般作为父权制社会处于更强势地位的人,可能受到很多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会“看不见”。当然,妻子可能也有这些观念。

性别刻板印象和关于“责任”的叙事:认为家事和育儿是母亲的责任,责任范围内的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的,没做好要被批评

混淆“实然”和“应然”,或盲目从众:认为大家都如此,所以不值一提,普遍存在的就应该或只能被接受

充满打压或指责的文化:指出错误才能使人进步、解决问题,而做得好的不需要说,要避免人骄傲

重视物质、轻视精神:认为精神是虚无缥缈、难以衡量的,过于看重物质的价值,认为自己赚钱提供了物质基础,就已经完成了家庭责任

对“负面情绪”污名化:崇尚“正能量”和“男子气概”,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软弱的,应该被压制、被规避

厌女文化:女性可能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的、表达不清晰的、情绪化的、爱抱怨的,所以女性的表达常常不被充分的重视和聆听

其次,上面的观念,很大程度也是由社会结构和文化决定的。社会层面,普遍轻视家庭事务的价值,缺乏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对母亲的支持性政策,缺乏能让男女双方都能兼顾生活的工作环境。整个社会,没有看见母亲,正视她们的困境。

最后,有人可能要说,母亲有更多表达自己需要和感受的责任,她们应该尽力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尽力改变自己的状态,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对自己好一些,学会放手)

/NYT/

责任,常常暗含着指责。 如果大环境不改变,如果处于强势地位的男性不改变,靠母亲自己改变现状是很困难的。

一层是现实层面的困难,没有时间;一层是精神层面的困难,这需要巨大的情绪劳动,面对大量冲突和沟通,对个体的要求高得不合理。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作为母亲,我们可以“选择”。看见我们的能动性、潜能和力量,作为母亲,先选择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整体状态、肯定自己做了的事情、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尽可能选择满足自己的身体与精神需要。

我们可以选择看见自己,对自己说上面那些话,成为自己最后的堡垒。

3.如何看见孩子?

但愿,社会能看见母亲,丈夫能看见妻子,母亲能看见自己。

最后我想说说,希望整个社会,所有父母,我们能看见孩子。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更加弱势的。

开头场景,可能是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常态。无论孩子多累、多难受,他们被赋予了很多“责任”,他们的时间被各种标签打满了:上学时间、做作业时间、吃饭时间、课外班时间、运动时间、睡觉时间……能跟随他们当下状态、情绪和需要自主调整的时间,少之又少。

作为母亲,我渴望被看见,我也会问自己,我能否看见孩子?

/NYT/

很多孩子,长期缺乏睡眠,处在焦虑、压抑和无意义感的状态里。学会的、答对了题目不会被看见,老师家长盯着他们没掌握好的地方批评指责,他们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身体上休息和运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上被安慰、被理解、放松、玩耍和获得意义感的需要更不被重视。很多孩子每一天在老师和家长的指挥下,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不动脑、不走心,慢慢被异化了。

当我们用了这些表达,可能都在否定孩子:

命令: “什么累不累的,赶紧去做作业去。”

警告:“再说的话,这一周都不许玩ipad。”

说教:“现在不好好学习,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你要去干苦力吗?你知道社会竞争多激烈,多少人失业吗?”

解释:“我也很忙很累,我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不辛苦吗,我哪能知道你的想法。”

建议:“爸妈又没有要求你要考第几名,你不要想太多,放轻松一些。”

指责:“就这么点作业你看你做了多久了!怎么就不能专心点、用心点,这个题目我讲过几遍了?你就是态度的问题,态度好了我就不相信你学不会!”

嘲笑:“就你这分数和排名,还好意思高兴呢?你脸皮也太厚了吧,我以前考不到90分都要哭的。”

转移:“哪个学生不辛苦啊!今天赶紧把作业做完,周末带你去游乐园行了吧。”

看见,同样需要倾听、观察、关心。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和做:

“这学期的作业好像比上学期更多了,你最近看起来挺累的,你感觉怎么样?让我抱抱你,和我说说好吗?”(关注整体状态)

“哇,你今天的作业有一大半都做对了,而且还写了一些细节,我觉得你写的很认真、我看得出你努力写得很工整了,咱们不用和别人比较,我看得到你的进步。”(关注做得好的部分)

“你觉得很委屈是不是,最近我看你有不懂的地方都及时在问,分数反而没有上次高,你知道,分数并不能说明所有的事情,但是又确实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压力。老师或者同学说了你什么吗?能和我说说吗?”(关注负面情绪)

“我知道你很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但现在已经很晚了,我看得出来你太困了,真的需要休息了,现在做效率也不高了。明天我会和老师解释的。周末咱们找个时间,我帮你一起分析一下,看怎么能用更少的时间把作业做完,你觉得怎么样?可能几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从容很多,我知道这个过程不容易,我会陪你,咱们一点点来。”(关注身体和精神需求)

哪怕我们无法改变教育体系、学校的教学方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我们依然能让孩子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在尽全力看见他、理解他、与他共情,他并不孤单。

我也希望,这世界上能有人,看见母亲、理解母亲、与母亲共情,是伴侣、是社会的制度、是我们自己。

附:情绪清单

积极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极情绪:

公众号后台回复【看见母亲】进入育儿乐园群, 与100+有思辨力的母亲彼此看见,共同成长。

撰文|郭兆凡

编辑|蓝方

排版|可可

校对|袁振、番茄

C计划最新课程

C计划最新思辨课已上线!在线直播,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一学生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独立思考、高阶表达、人文素养

点击这里查看购买,即日起至5月31日最高享受85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