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建国后我军第一次授衔仪式隆重举行。除了后人所熟悉的元帅和各级别将官外,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基层军官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军衔,戴上了崭新的肩章。在大量基层军官中,有一人原本计划被授予上尉军衔,结果在彭总的亲自过问下,降成了中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乍一听,这件事有些匪夷所思。55年授衔时,尉官实在太多了,彭总作为我军副总司令、授衔工作总负责人,怎么可能去过为一名尉官的军衔情况呢?但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最终被授予中尉的人叫彭启超,1928年在湖南湘潭出生,1947年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上因公负伤,立了二等功,后来得到军队培养,解放后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深造,成了一名备受羡慕的军校大学生。这样一位有革命履历、本身又积极向上同志,授予上尉军衔自然是没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全军授衔前夕,彭总到工程学院指导工作,学院相关干部汇报工作时也向首长介绍了该院即将参与授衔的年轻干部,其中彭启超将获得上尉军衔。彭总听了学院的汇报,皱了下眉头,打断了这位院方干部的话:“这个人定得太高,我的意见是授予中尉为好。”学院领导愣了一下,还试图向彭总解释彭启超表现多么积极,解放战争时立过二等功的情况,但彭总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坚持认为此人应该授予中尉,而不是上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在意料之中,彭启超同期的战友、同学基本都在55年评了上尉军衔,只有他戴上了中尉的肩章,心情不免有些低落。为什么彭总会单独降低我军一位普通尉官的军衔呢?处理这样一件事,似乎并不需要解放军副总司令来亲自指导。原来彭启超的身世有一些特别之处,他就是彭总的亲侄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启超小的时候,父亲是当地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在彭启超12岁时,他的父亲和其他一些组织成员被敌人残忍杀害,临终前父亲嘱咐彭启超到太行山找彭总,参加八路军抗日救国。彭启超忍住悲痛,两年多后才辗转到达太行山,来到了大伯身边,后来成为一名八路军小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总对待我军官兵、对待亲人的风格都是一样,像严父一样慈爱,对彭启超的要求一直很严厉。而彭启超对彭总的感情,几乎也是和亲生父亲一样的。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1955年彭总会单独干预彭启超授衔一事:别人家的孩子,可能都盼着有好的待遇和地位,彭总对侄子却不是这样,他希望彭启超有高姿态和觉悟,明明可以获得上尉军衔,却必须授予中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了其他人,这件事可能不好理解,但恰恰因为这件事是彭总做的,所以不意外,还让人十分赞叹。彭总事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彭启超:你被授予中尉这件事是我定的,你的领导、同学都知道你的出身,所以咱们彭家人更要以身作则,什么军衔都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彭启超听了大伯的教导,很快解开了心结,不再纠结于军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