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9个野战军50多万大军参战,连续战斗28天,取得了重大战果和宝贵作战经验,锻炼了长时期未经战火的部队,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各部队在同越军交手之后,感到敌人也不可轻视,其作战特点值得研究。

在这次战争中,越军以主力部队、地方部队、特工和民军为主要力量,沿边境向纵深建立防御,采取层层阻击,节节迟滞,加上游击袭扰的战术,妄图实现其所谓“一线歼敌、一线决胜”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军很善于依托要点和村庄组织防御。山头制高点是其防御的依托,村庄是长期盘踞的基地,但又不单选择其一,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此,越军沿交通要道部署兵力火器,修筑坚固隐蔽的阵地。为避免遭我炮火杀伤,采取分散配置兵力的方法,既能控制交通要道,又能依托村庄,以及不明显的小高地组织防御。其村庄防御重点则是村庄的边沿和两侧的山头,并有地道连接村庄和山上。

越军重视分层配备火器,严密组织火力配系,以交叉火力控制交通要道。同时重视近距离突然开火,重视辅助防御设施,特别是擅长在边境埋设地雷和布置障碍。采用爆炸性障碍物与火力相结合的手段,竭力封锁前沿,阻止对方进攻。往往是地雷一爆炸,重机枪和迫击炮就一齐开火,按照标定诸元压制对方攻击部队。如果是对方小股兵力侦察,则不开火暴露目标,以隐蔽其企图。

越军的炮兵火力使用很灵活,威慑力较强。一般在凌晨、黄昏时,越军炮兵采取游动火炮射击方式,突然打几炮就走,每次射击一般打8至10发炮弹,最多不超过30发。越军的特工行踪诡秘,往往前出侦察到对方的指挥所和预备队位置,再通报给炮兵。尔后炮兵秘密准备,突然开火,主要打山谷洼地和高地反斜面,以杀伤为主,一般不对山顶射击。

越军有很深的游击战传统,正面作战打得颇顽强,但并不拘泥,能守就死守,不能守就撤,利用天黑或雨雾为掩护分散逃跑。越军熟悉地形,在山地丛林中行军迅速,往往化整为零,化兵为民,潜入深山、密林、岩洞、草丛中,先隐其踪,不使我达成包围,再伺机出来袭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付越军这样能打游击的敌人,只是正面进攻作战不行,必须以穿插包围加分散搜剿相结合,有针对性施加反制。在这次作战中,我军正是认清了越军的作战特点,从而相应改变战术,抓其弱点,越打越好,才取得了歼敌5万余人的战绩,打出了国威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