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1年,张学良的老部下吕正操,在纽约终于见到了分别多年的老领导张学良,两位少壮相离,白首相聚的老友终于见面,他们相互握手拥抱,久久说不出话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此次前来,吕正操还有个任务,那就是邀请张学良回国。吕正操拿出邓颖超同志给张学良写的信,并转达了中央对他的问候。张学良拿着信仔仔细细阅读了一遍,然后双眼通红将信收了起来。张学良说:“代我问候邓女士,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不过我们必须约法三章!”

可惜的是,张学良最终也没有回到大陆,这是为何?

三日之约竟变成半个世纪

开国上将吕正操是张学良的老乡、下属也是张学良最深情的好友,他们共事长达十余年,情同手足。

吕正操出生在辽宁海城唐王山后村,这里有一条横穿村子的南满铁路。村东头的人到村西头必须得穿过铁路才能过去,还时常遭受日本人的压迫。

吕正操

所以当听说张学良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对治理军队非常开明的时候,吕正操二话不说就参了军。在远房亲戚的帮助下,吕正操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参加了东北军,在张学良的麾下当兵。

在一次招考文书的机会中,吕正操的字大放光彩,成为了一群文盲中唯一一个有文化的人。由于吕正操的字工整漂亮,做事也十分沉稳,深得张学良的赏识,吕正操就被调到了旅部副官处当文书。

张学良见吕正操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推荐他考讲武堂,而吕正操也非常争气,不久就从讲武堂毕业,学习了数学、几何、化学、英语等课程。

但吕正操从讲武堂毕业后却辞去军务回到了家中,原因是他看到奉军内部派系的斗争感到十分失望。既然军队并不是他期望的那样,那也没有继续待下去的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正操和家人

吕正操走后,张学良不想失去这么好的人才,便派专人请回。本想派委吕正操做师长,却受到嫉妒吕正操的人的阻拦,张学良只好让吕正操担任少校副官,陪在他左右。

在长年累月的相处中,两人从上下级关系逐渐变成了知己,他们有着共同抗日的相同志向,和情同手足的感情。

后来,吕正操被送到南京陆军大学高级班学习,当有人骂东北军学生是“亡国省奴”的时候,吕正操直接将那人痛打一顿,这让国民党抓住了机会,拿此事大做文章,张学良担心吕正操受到影响,连忙将调回了部队。

1936年,张学良无奈替蒋介石背着“不抵抗将军”的罪名,遭到东北百姓的指责,痛苦万分,他何尝不想拿起枪杆与日本人拼杀,其中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和吕正操能明白。张学良曾含泪对吕正操说:“我一定会不负大家的期望,坚决对抗日军,披甲还乡!”

张学良

这份坚决的抗日愿望并没有等待多久,就迎来了机会。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命令张学良进行“剿匪”,张学良对蒋介石说:“如今日本倭寇侵扰我中华,我们不去剿他们,却要与自己人战斗,这我做不到,东北军士兵更做不到。我恳请能停止内战,全国统一起来共同抗敌呀!”

忠言逆耳,蒋介石哪里能听得进去,将张学良训斥了一番,双方不欢而散。张学良明白,蒋介石是不可能听从他的建议了,他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

两个月后,蒋介石再一次来到西安临潼做军事部署,张学良抱着尝试的心态再次向蒋介石建议共同抗日,蒋介石仍旧不予理睬。张学良只好找来了杨虎城劝说,却还是被蒋介石拒绝。

“走投无路”的张学良只能“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邀请周恩来和中共代表团到县一聚,负责接待周恩来的便是吕正操。

周恩来

吕正操在张学良的操作下,终于实现了抗日的愿望,心里更加尊重和佩服这个好友,但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与张学良却迎来了分离。

西安事变发生两星期后,蒋介石让张学良送自己去南京,张学良出于愧疚便答应了。或许张学良自己也知道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但他还是愿意相信蒋介石。临走时,张学良将吕正操等副官和卫士都召集起来,向他们告别:“我决定送蒋介石回南京。”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去,张学良却说:“我必须去!3日之内我必将回来,到时你们可得给我接风洗尘。”面对张学良的幽默,众人却高兴不起来,满脸担忧。吕正操明白张学良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此番必定是出于对蒋介石的愧疚,也不阻拦,只是说:“少帅,要是你3日内不回来,我就回部队去。”

一语成谶,蒋介石果然背信弃义,将张学良拘禁了起来。1937年,吕正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率领东北军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左)

在狱中的张学良意外得知了此事,提笔给吕正操写了一封信:必之(吕正操字必之),这条路你选对了。

而吕正操与张学良的3日之约也没有实现,再见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