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前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每读到这首《满江红》,眼前就浮现出那个“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在大宋风雨飘摇之际,是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率领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搏斗。在他的努力下,宋军收复了大量失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他的结局并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被他效忠的皇帝宋高宗给处死了。岳飞这样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呢?

一:岳飞拥兵自重,遭到宋高宗猜忌

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朝代,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时期,军队频频发生兵变的教训,同样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赵匡胤就颁布了一系列削弱武将权力的政策。比如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法子,将开国功臣的兵权全部收了回来,同时又提拔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将领担任军队要职。

到了赵光义掌权的时候,因为他北伐受挫,加上他自己地位不正,再一次打压武将的权力,大大提升文人的地位。因为武将在北宋一朝一直抬不起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北宋政权的腐败,最终被金军攻破了汴京城,北宋也因此灭亡。

虽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南宋政权。但是当时时局动荡,南宋朝廷根本无力控制各地的军队,赵构本人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在公元1129年,赵构手底下的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兵变,诛杀了赵构宠幸的大臣和宦官,同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只不过苗傅和刘正彦二人并没有做下一步的行动,最终这场兵变被平息。

赵构虽然逃过一劫,但这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而岳飞在天下大乱之际,四处征战,收拢了大量的军队,成了对抗金军的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被人们称为“岳家军”。

岳飞本人对赵构忠心耿耿,但是岳飞多次立下战功,并且拥有这么强大的武装力量,这让赵构对岳飞一直心怀芥蒂,总担心岳飞有一天会像苗傅和刘正彦那样发动政变,逼迫自己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岳飞的政治理念与宋高宗相反

从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开始,岳飞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北伐,收复大好河山。而事实上岳飞也确是这么干的,他多次对金军发动攻击,收复了不少失地。

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岳飞《南京上皇帝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