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大约在6,6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为10km的小行星撞击到了地球。通常我们会认为,是这颗小行星改变了地球当时绝对霸主的命运,但实际情况未必是这样!

科学家发现早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就已经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并且日渐式微,按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恐龙的灭绝就像是冥冥之中早已被安排好了一样,即便没有小行星的出现,它也可能会灭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k-pg界线

在地球的历史上,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岩石和地层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在地质学上把它们用kp界限来划分,也称为K-pg界线或K-T界线。K代表白垩纪,pg代表古近纪。

科学家从K-pg界线上发现,目前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基本都是在它的下方,而在它的上方却几乎不存在任何恐龙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K-pg界线的形成时间大约在距今6600万年前,与当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基本重合,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恐龙化石并不是在这个分界线上一下子就消失了。

在K-pg界线形成的大约1,000万年前,也就是白垩纪末期,全球持续变冷,海平面下降,恐龙的多样性开始迅速减少,以至于大约在300万年前,恐龙化石的种类就已经减少了40%左右。而这也意味着,恐龙已经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退现象

当时由于全球持续变冷,海平面的不断下降,导致大陆的拉伸和断裂,到了灭绝前夕,内陆海岛仅剩一狭窄延伸的小片区域。而到了古近纪,仅于其中被称为炮弹海的一小片残余。

地球完全展示了一幅陆相特征,这非常不利于生命的繁衍。虽然当时的恐龙整体数量依然处在鼎盛时期,但是种类却不断地削减。

这一现象被科学家称之为“海退现象”,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地球大洋地壳的活动降低,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地壳缓慢的向地幔沉降,进而导致地球上的海平面跟着沉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海平面的下降成为让恐龙灭绝的头号杀手!但这不足以让恐龙彻底灭绝!

德干暗色岩喷发事件

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由于海平面的沉降,自然会引发大规模的山川隆起,与此同时,火山运动也开始频发,而对恐龙最致命的一击莫属“德干暗色岩喷发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火山运动,发生区域为目前地球上的印度,其形成的熔岩地貌被称之为“德干地盾”,我们能观测到面积大约是51.2万平方km厚度超过2km,考虑到侵蚀作用与大陆漂移等因素,科学家估计其初始面积大约有150万平方km。

德干火山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已经对地球造成地表海洋酸化的伤害,尤其影响了带有钙质外壳的生物,比如孔虫、颗石藻和菊石,也因此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数量大面积的削弱,陆地上的恐龙也深受其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试想,当时的恐龙可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首先,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没有优质的水资源,其次,要忍受着天降硫酸雨对身体的伤害,生物多样性势必会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抵抗得了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因此,当时地球的绝对霸主,就这样灭绝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科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地球上现存的鸟类,其实都是由一支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恐龙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或许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生存了下来,人们把它们称为“非鸟恐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