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799年正月,活了88岁高龄的乾隆驾崩,而身为他儿子的嘉庆,却马上给了他一个“高宗”的庙号。假如乾隆泉下有知,估计能再气死一遍不可。

那么“高宗”这个庙号哪里不好呢,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庙号也有鄙视链,而这就要从我们鼎鼎大名的乾隆帝开始说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悲催的清高宗

清高宗,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帝。

“清高宗”是嘉庆皇帝亲自为乾隆挑选的。这个称号,在我们今天看来还可以,又是“高”,又是“宗”的,都是好词,但恶心的地方就在这里!

要知道庙号不像谥号,有一个成体系的标准可以参照,一般认为早在商朝时期,周公为了纪念和评价去世的王侯将相,就创制了谥法制度,后世发展其理念写作了《逸周书.谥法解》,清代学者陈邦彦编著了《谥法考》,对谥法做了更加规范的整理。

但是庙号则完全不同,它虽然也是对先人的评价,但不像谥号主要用于王公大臣,庙号只能用在皇帝身上,大臣是没有资格的;另外庙号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规定。这就给了嘉庆可操作的空间!

那么“高宗”这两个字怎么就恶心人了呢?这就要好好说道说道了。

《孔子家语·庙制》中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就是说,要是庙号用“祖”这个字,代表你很有功劳,用“宗”字也还不错,说明有德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像前面说过的,坏就坏在庙号没有成体系的规定,不像谥号的白纸黑字,含义明确,庙号完全采用“判例法”,就是以前的皇帝如果德行很高,功劳很大的话,用某个字,那么就代表这个字的寓意很好,反之也一样。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高宗”这个庙号还真是褒义词,像第一个用这个庙号的商高宗武丁,他在位期间,重用贤臣傅说,成功击败鬼方部落,给王朝拓展了疆土,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在他身上的“高宗”是完美的代名词。

但后来就不行了,像是唐高宗李治,也是用的这个庙号,但里面包含的对他的评价则完全不一样了。

唐高宗在位期间,优柔寡断,无节制地宠爱武则天,最后导致武则天夺取了天下大权。他的一生在那时的人看来,无疑是负面的,因此他的存在,也使得“高宗”这个称号抹上了重重的污点。

另一个则是最臭名昭著的宋高宗赵构,他直接将“高宗”这个庙号打入死牢了。

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软弱无能,对金朝俯首称臣,被称为完颜构。极力打压主战派,听信秦桧的谗言,将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因此“高宗”这个庙号,发展到清朝时期,含义已经完全变了,谁要是被人用“高宗”来称呼,那和直接指着鼻子骂没多大区别。

乾隆的遗言

乾隆皇帝在世时,曾经表达过对自己以后庙号的期望。他心心念念的是“祖”字,对标的是他的爷爷圣祖康熙大帝。康熙在位61年,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退沙俄侵略、平定葛尔丹,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不光在国内,在国际也享有盛誉。

而为了对标这位大佬,乾隆不断往自己脸上贴金,称自己为“十全老人”。

所谓“十全老人”,就是说自己有十件大功劳,《清史稿》记载,“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这其中不管好的坏的影响,在乾隆自己看来是十分满意的,足以见他的自负程度有多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经还召开军机处会议,专门讨论自己以后的庙号问题。

《清实录》中记载当时嘉庆的圣旨是这样说的,“惟是圣德谦冲,曾同军机大臣等、共承面谕、万年之后,当以称宗为是。予虽欲极意尊崇,不敢上违遗训。……谨按谥法肇纪立极曰高。”

结合乾隆自己给自己封的“十全老人”,和召开的军机处会议,摆明了是想和康熙一样弄个“祖”字,但是还抹不开面子生要,于是处处暗示嘉庆和军机处。

但嘉庆帝将计就计,在圣旨中说,“我皇考圣神文武,式廓鸿基,敬上庙号曰高宗。”既然你说弄个“宗”就行,那我这么孝顺,就听你的吧!

1799年大年初三早上,乾隆驾崩,嘉庆帝捶胸顿足,哭得昏天黑地,随即连发五道圣旨,其中就包括给乾隆定的庙号——高宗。

动作如此迅速,可见嘉庆早就想好给他爹弄个什么庙号了。

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使嘉庆要这么整他爹呢?

父子纠葛

亲属关系永远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能带给人无上的喜悦,也能带给人无边的痛苦。

乾隆对于嘉庆这个儿子,其实一开始并不看好。乾隆一开始立的太子,其实并不是嘉庆,而是皇次子永琏,乾隆非常喜欢他!

但天不遂人愿,在将秘密写好的立储诏书藏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不久,永琏便在乾隆三年(1738年)因病去世,年仅9岁。

其次立的是皇七子永琮,但年仅两岁便因天花夭折。真是立一个死一个,乾隆甚至想用孙子辈,但又怕再来个靖难之役。

所以,立十五子永琰,即嘉庆为帝,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因为乾隆活得太长了,活了89岁,乾隆一共生了17个儿子,结果熬死了13个!

现在也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选嘉庆帝对于乾隆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

但是立为太子之后,乾隆也并没有那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魄。他曾经说,“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

就是说如果他不行的话,趁早把他换了,免得耽误事。嘉庆自然也是听到了这件事,心中对父亲的怨恨已经开始了。

有一次,乾隆由于过于喜欢和思念去世的永琏,竟然让已经是太子的嘉庆去给永琏磕头,乾隆还解释说,“非因以弟拜兄”,永琏本来就是嘉庆的哥哥,既然不是弟弟拜兄长,难道拜的是太子吗?但我已经是太子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情让嘉庆既迷糊又愤怒,自己的存在被亲生父亲严重忽略,自己的价值被贬得一文不值。因爱生恨,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却始终无法得到父亲的认可,成为父亲的骄傲,还要被告知自己只是替代品而已。

年幼的嘉庆帝,此时或许在内心里已经对父亲彻底失望了吧。

只手遮天的和珅

可更让人失望的还在后面,乾隆当了太上皇之后,名义上是嘉庆掌权,但实际上一直还是乾隆说了算,并且嘉庆要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乾隆的话,还得经过和珅之口,因为此时的和珅,已经是乾隆最宠信的大臣。

当时和珅作为乾隆的左膀右臂,可谓权势滔天,身兼数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对于日后的嘉庆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嘉庆其实早就想收拾和珅,一直在暗中搜查罪证,但乾隆还活着,不好动他的人。

但1799年正月初三,嘉庆动手了。这天,乾隆驾崩,和珅再也没有了靠山,嘉庆当日便采取了行动,剥夺其军机大臣职务,将其隔离在权利中心之外。

紧接着,正月初九,嘉庆下令将其打入地牢。不久之后,念其过往功劳和对社会的影响,赐其自尽。

乾隆驾崩的当日便展开雷霆行动,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的考量,也难免夹杂着些许对乾隆的不满。

但从嘉庆处理和珅的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嘉庆帝是有才干的,长时间隐忍搜集罪证,选中时机果断出击,正中要害,干净利落。

或许长寿的代价让乾隆失去了些许的判断,自得意满选了祸国殃民的和珅,不断摧残有着雄才大略的嘉庆。

但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在嘉庆心里,或许自己的老爹只值得这么个“清高宗”的庙号吧。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

《孔子家语》

《御制十全记》

《礼记》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