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6年,在位长达60年的乾隆,兑现了自己当初继位时的承诺,将皇位禅让于第十五子颙琰,即清朝第七位皇帝嘉庆。

小时候的乾隆曾在畅春园,跟随祖父康熙生活过一段时间,祖孙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相传,正是因为乾隆这个“好圣孙”,雍正才有机会坐上皇位。

故此,乾隆自幼就对祖父极为崇拜,甚至还称呼他为满清第一巴图鲁,而这也让康熙大喜过望。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因病去世,在位足有一个甲子的时间。

乾隆登基之后,认为自己无法超越祖父创下的功绩,为此曾对群臣许诺:“朕因深得祖父喜爱才荣登大宝,为感念祖父的垂爱,在位时间绝对不会超过6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乾隆却失策了,他根本没想到自己能如此长寿。无奈之下只能不甘心地将皇位禅让给了颙琰。

但权力欲望极强的乾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仍然牢牢地把持着朝政。

期间,身为乾隆宠臣的和珅,则俨然一副“二皇帝”的嘴脸,凌驾于嘉庆之上,而这也为后来和珅跌落神坛,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相比于古代最幸福的皇帝乾隆而言,嘉庆的命就没有老爹那么幸运了。他即位之初,不仅面临着国库空虚、财政赤字,而且自上而下的贪腐之风也十分盛行。

更令他头疼的是,在社会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增的前提下,再加上乾隆时期大搞文字冤狱,继而导致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

即便他想有所作为,现实也不允许他这么做。无奈之下,嘉庆只能沦为平庸之辈,那么,他的平庸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天而降的皇位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生母魏佳氏是管领魏清泰之女。其家族原是满洲正黄旗包衣,被选入乾隆的后宫之后,才通过抬旗的方式晋升为满洲镶黄旗。

乾隆一生妻妾无数,先后生育了17个皇子和5位公主。嘉庆的生母地位十分普通,而且他本人也是众多皇子中的末席,根本没有成为储君的机会。

但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神奇,乾隆一生虽然子女众多,但由于近亲结婚和医疗条件落后,导致很多儿子先后夭折。

在乾隆的心目中,最佳的储君人选非永琏和永琮两个嫡子莫属,但他们却不幸早殇了。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也曾是皇位的储备人选。

但却因为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的一场大火,彻底断送了美好的未来。当时,乾隆正居住在清晏殿,结果这里却意外失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火势十分迅猛,根本没有人敢进去救他。闻讯而来的永琪不顾生命危险,冲进大火将乾隆背了出来。

按理来说,乾隆应该对这个好儿子感恩戴德,但他却认为。永琪极有可能是这场大火的始作俑者。误会一旦产生之后,所有的解释都显得那么无力。

最终,永琪被乾隆发配至东陵祭祀孝贤皇后,可惜他早已被附骨疽折磨得心力憔悴。最终,25岁的永琪英年早逝。

乾隆晚年,也有几个成年的儿子,但相比于嘉庆而言,他们要么行为乖张、放荡不羁,要么就是只想做一个闲散王爷。

无奈之下,乾隆在几番选择和对比之后,将这个幸运降落到了嘉庆的头上。民间有一句话叫做“好饭不怕晚”,嘉庆还真应了这句老话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与不幸,一念之间

自古以来,只要是皇子就有争储的心思,只不过很多人都因受身份和血统的影响,最终被排除在储君遴选大门之外。

很显然嘉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幸运儿,他既不是嫡长子。又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但这个泼天的富贵,最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

有鉴于此,嘉庆绝对是一个幸运的人,但他的不幸也恰恰是因为被选做储君。如果他能做一个闲散王爷,想必也不会被扣上无能、平庸的大帽子。

常言道:“十分伶俐使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很显然乾隆不仅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还占尽了后世子孙的福分。

嘉庆继位之后,表面上是清朝的皇帝,实则乾隆才是真正的话事人。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先交由乾隆裁断,然后还会做出指示,嘉庆只需要去执行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执政之初,雷厉风行

这种局面持续了长达3年之久,直到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才结束了傀儡生涯,摇身一变成为了清朝真正的当家人。

但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烂摊子,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并给群臣一个下马威,在乾隆死后15天,嘉庆就下令赐死和珅并抄家。

从目前流传于后世的抄家清单来看,当时和珅被抄家时,足足抄出了8亿两白银,抵得上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

为此,民间才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此举,不仅再度充盈了国库,为即将崩盘的清朝经济输上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此后,和珅同党皆被清算,为了挽救时局,嘉庆广开言路,并积极提倡节俭之风。

一改乾隆时期的奢靡,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内政改革,却并未从根源上扭转清朝的颓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政的平庸之辈

嘉庆为了扭转社会风貌,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及时停止了乾隆时期推行的一些弊政。

与此同时,为了彻查官员贪腐和奢靡之风,嘉庆还曾以雷霆之势,将郑源鹴和富纲等人处斩。

但令人惋惜的是,即便他试图做出一些政绩,但最终却只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之君。

说好听一点,他是一个勤政爱民之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改革,让国家和老百姓受益。但却因为循规蹈矩的个性,最终让自己沦为了一个平庸的好人。

公元1820年,61岁的嘉庆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并获得了“仁宗”庙号。纵观历朝历代的“仁宗”,要么性格宽仁、爱民如子,要么就是没有太大的作为。

结语

后世认为一般被冠以“仁宗”的君王,往往都是一个平庸的好人。正因为他们是好人,所以能力方面就会有欠缺,最重要的是改革的意志不够坚定。

如果嘉庆能够放眼看一看世界,想必一定会发现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实则正是富国强兵之道。但他却一直在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终究沦为了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