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下,本文讨论的范围限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至于80年代老山轮战中解放军普遍装备钢盔是没什么问题的。

说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有一个问题长时间令很多军事爱好者感到困惑,就是解放军究竟有没有装备钢盔上战场作战。要说装备了吧,可很多当年影像中解放军是戴着布军帽上战场的,不少老兵也回忆他们没有装备钢盔;要是没装备吧,可同样有不少影像显示解放军还是有钢盔的,只是有的人戴,有的人不戴,比较杂乱。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也是如此,像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解放军参战部队就是布军帽,而《芳华》中却又大多戴上了钢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应该说,上边的两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并存的,实际是一种现象,即同一支部队中步兵和炮兵的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我军创建以来,历经数十年战火考验,千锤百炼,越战越强,成长为一支威震内外敌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善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而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奇迹,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敌人的长处,夺取敌人的装备武装自己,可谓是秘诀之一。具体到钢盔这件事情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要看看建国前后拍摄的纪录片就能发现,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开国大典上,很多解放军官兵是戴着钢盔进行战斗和受阅的。这些钢盔当然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而是缴获于敌人之手。在几十年革命战争中,我军同大量内外敌人交过手,缴获的钢盔就是这么来的。如缴获日军的90盔、美军的M1盔,缴获国军的德式M35盔、英式MK2盔等,种类还真是不少。我军现缴现学现用,有效保护了自己,这些钢盔也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由于工业水平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尽管我们的军工部门研制出了国产钢盔,但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而是主要用于外援。另外那一时期我军对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提倡有些极端,戴上钢盔往往成了胆小怕死的象征,因此对装备钢盔并不重视。还有我军当年机械化、摩托化程度较低,靠两条腿跋山涉水仍然是部队机动的主要方式,如此对于单兵负重就有一定要求。一个步兵携带武器弹药和必要的作战、生活用品后,负重就有4、50斤了,这要再扣上一顶沉沉的钢盔,行军作战更是加重了负担,觉得没有必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炮兵因为技术上的特殊性,容易遭到弹片伤害,对于装备钢盔便有现实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我军70年代的装备体系中,步兵不装备钢盔,而炮兵则装备一定数量的钢盔。这些钢盔大部分是我国自己研制的,被称为60外援钢盔的试验型,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GK80钢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我军参战部队就是按照炮兵装备钢盔、步兵不装备钢盔的方式走上战场的。因此才能从当年留下的影像中看到我军参战官兵有戴钢盔的,也有不戴钢盔的,比较杂乱的这样的情形。至于发展到日后的艺术作品中,像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是比较写实的,而《芳华》则是以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这些网友需要仔细进行考察。

当然,钢盔对于防护士兵头部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军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从80年代开始全军装备了钢盔,并继续研发更加先进的钢盔,这是后来众所周知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