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前言

科举称雄千秋,举子何以探花胜状元?

科举乃我国古代选拔人才之法,行之有年,沿革甚久。自隋炀帝创立,至清末停办,科举作为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长达1300余年。期间虽数次废除又复辟,但基本套路与程序并无大变。我朝科举制度尤为完备严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科考制度逐步完善,选拔标准更加严苛,确是选贤任能之大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则,状元为考中第一,乃万中遴选之尤物,飞龙在天,威名远播;探花为第三甲,何以反倒令人趋之若鹜,无不摩拳擦掌,志在必得?此奥秘所系,实非等闲。

状元翩翩英姿,万众瞩目焦点;探花妙趣横生,竟有过之而无不及——诚问,古人何故如此偏爱第三甲之探花郎?其中奥妙,可有玄机为寻常人所解?

一、沿革渐进,“探花”称谓由来

我国科举源自隋朝。当时为选拔人才治国平天下,隋文帝杨坚遂命礼部尚书段达、苏威等朝中重臣制定科举制度,经过反复推敲、慎重考量,终于在开皇四年(584年)定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此举一时惊世,开创我国仕途选拔先河。在科举实施之前,官吏多是皇帝的宠臣或那些有背景的权贵后代,这无异于蒙蔽皇帝的眼线耳目,难以得见真才实学之人。而科举考试打破门第限制,使寒门学子也有望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极大拓宽选贤范围。

创始之时,考中前三甲者称“状元、榜眼”,此两词本为较为平常之物,状元喻第一,榜眼引申为状元左右之目,辅佐衬托,无太特别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宋代,始有“探花”之名,出现在殿试宴会上。每每殿试放榜,必举行盛大庆功宴会。席上有重点戏剧节目环节,需要由一新进士向高居主位之状元进献鲜花,此人必是才色兼备,姿色英俊。作为戏剧性高潮环节,此番“探花表演”总能掀起轰动,传为佳话。人们便以“探花郎”来称呼此人。

这“探花郎”一词便流传开来,渐渐成为第三甲进士之代名词。历代沿用不替,遂成了传统,为考中第三的新进士们取了个妙曼动人的美名“探花”。

二、无往不利,探花更受宠爱

“探花”这一美名自宋代开始为人熟知,到了明清时期,已是家喻户晓。话说回来,一般而言,高中状元者,人见人爱,官运亨通,前程似锦;而探花郎们似乎更受皇上和权贵们的青睐。

其中奥秘在于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探花多才色兼备。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文采学识,同时也看重容貌姿色,长得英俊漂亮者往往更得上意。作为第三甲,探花们文采修养已毋庸置疑;又因需在殿试宴会上表演奉献鲜花,自会精挑细选,容色出众,无疑是人中龙凤、上上之选。

第二,探花有机会入赘皇室,一飞冲天。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皇室自是人才荟萃之地,皇亲国戚手握大权,有入内廷接触皇帝机会。若能入赘皇家,便可直达帝王左右,权倾朝野,实为千里马良驹也。

而探花正符合皇家标准:才华出众,姿色佳美,实在难得。因此皇帝往往会优先考虑聘任探花作为驸马,以补充皇室人才库,并更好掌控政权。这一用心良苦的优待安排,使得探花们从此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远远超越其他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验证见证,探花最受期待

历史记载验证了“探花入赘”和受宠的现实效应。实践证明,不止一位探花通过联姻蒸蒸日上,最终驰骋政界,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成就不亚于状元,甚至更胜一筹。这为“探花郎最受期待”的美谈记载留下诸多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