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朱强 徐娜

“去年,村上收入达到了51万元,群众通过务工、分红,人均也能增收3000元左右,整体效益比较好。”灵台县什字镇饮马咀村党支部书记姚海奎笑着说。“今年,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融入市场,我们探索推行了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这无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们加工手套现场。

5月7日,在饮马咀村的手套加工车间里,笔者看到,十多名工人正操作着编织机进行手套加工作业。村民白珍珍动作娴熟地将线快速穿过针眼,手指灵活地操作着编织机的相关部件,一只只线织手套的雏形没几下就被做了出来。

近年来,饮马咀村立足资源禀赋和村情实际,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路径,先后建成手套、油料、秸秆加工车间,并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筹措资金200万元,成立了灵台县兰津灵商贸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购买打包机、抓车、滤油机等设备9台(套),并对油料加工车间进行标准化改造,注册商标,进一步提升两个加工车间的生产效率,实现了产量、销量同步增长。

“公司部分管理人员由村民推选产生,董事长由有经商经验的村干部担任。”姚海奎介绍说,这样一来,既能拓宽公司经营渠道,还能破解村级产业“散”“小”“弱”的难题。此外,该公司还积极探索建立“保姆式”托管服务机制。以低于市场价10%的机械费,对本村群众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优先吸纳本村的闲余劳动力到公司务工,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秸秆销售装车现场。

“这几年,我们按照‘5+N’的模式,在全镇28个村推广了盘活资源资产型、公司化改革型、招募‘共富合伙人’型、多品种复合种植型、跨村联营型和劳务经济型6条新型发展途径,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去年村均收入26.6万元,最高村收入59万元,今年预计村均收入能达到28万元以上。”灵台县什字镇党委副书记杨勇锋介绍道。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