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涨价,水电燃气涨价,工资条却相当含蓄。

现在房子卖不动了,土地卖不出去了,地方不得不上各种手段自救,以前各种补贴的水电煤气等先涨价,如果还不好使,地铁公交恐怕也得涨,开源的同时还能制造通胀预期,一箭双雕。

不过,这些钱还是毛毛雨,要想真正开源,还是要想办法卖地,前几天的重要会议重提房地产去库存。二三线城市早就不限购了,一线城市也开始松绑。

成都开始裸奔,北京五环外、深圳多个区,广州120平米以上的都放松限购,都期望“老乡别走”,老乡要是还不动心,那就继续上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消公摊面积好使不?

从今年5月1日起,广东肇庆的商品房实行按套内面积计价销售。也就是说,以后在肇庆买房,买了多少平米你就能得到多少平米,没有公摊面积这个水分了。

中国的房产证上有两个面积,一个是建筑面积,这个面积包括公摊,数字显得大。另一个是实际使用面积,数字小。

说起这个公摊面积,在宋丹丹的小品里被调侃成“公开贪污的面积”,一语中的,公摊就是公共部分,像电梯、楼梯、大堂、设备间等等,开发商卖房的时候把这部分让各户分摊,每个楼盘分摊比例各异,宋丹丹之所以讽刺公摊,就是因为这个公共部分有时候被搞得太过分了,让买房成了开盲盒,公摊成了刺客。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有位大姐在青岛买了一套房,买的时候开发商说房子面积110平,结果交房后,住进去一量发现实际居住面积只有61平,公摊面积高达59平。去年还有一位西安的女士买了一套69平米的公寓,其中公摊面积37平米,公摊居然超过了50%,可以说老百姓“苦公摊久矣”。

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只有中国有公摊面积吗?是的。

大部分国家买房子是按套购买的,不是按平米。也有国家按照实际使用面积计算,以欧美为例,买卖双方先确定图纸,卧室、客厅、厨房、阳台等都清楚地标出面积,建筑商必须按图施工,如使用面积有出入会受到监管部门严惩,公摊面积计价是绝对不被认可的。也就是说开发商卖给你的是100平,那么实际使用面积就是100平,只多不少。

我们公摊面积居然达到了20%-30%,甚至不乏刚才讲的有些能达到50%左右。和预售制一样,公摊这个玩法我们也是师从香港,但香港后来都不这么玩了,现在全球只有我们还保留这个制度。

很多人还把李嘉诚叫做“公摊之父”,事实上公摊并不是李嘉诚的发明。“公摊”最早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开山鼻祖是霍英东。

1954年之前,香港房子都是按栋卖,买房人买整栋也就买下了公共区域,谈不上公摊一说。1954年,霍英东收购了香槟大厦并且重建,然后开始按层来卖,这样一来,就面临着公共楼梯、走廊和过道怎么算的问题,当时他召集了全体业主签订了一份类似于公共面积使用协议的契约,即把整栋大楼的土地和全部的产权以一定比例的建筑面积分配给所有住户,花钱买的是建筑面积,而电梯井、大堂等占地面积按照当初约定的比例依次扣除,剩下的才是套内使用面积,这就是公摊的最早由来。

后来香港房地产就一直沿用这种模式,到了70年代,李嘉诚进入地产行业的时候,房子其实已经是分户销售的模式,公摊面积的方法也被沿用下来,李嘉诚只能说是把公摊面积给发扬光大了。

由于预售制提高了房地产的建设、资金周转和销售速度,公摊面积解决了公共设施的定价问题,这两个姊妹花一起刺激了香港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受到当时的香港政府、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的大力追捧。

但是,后来一些不良开发商过分压榨套内面积,香港人把自己发明的公摊玩法给搞臭了,买房人开始反对抗议。2010年,香港房屋事务委员提议取消公摊面积。为此拿出了1000份民意书,几乎所有的民意书都支持取消公摊,但是当时代表开发商的地产建设商会集体反对取消公摊面积,理由是会造成单价上涨和前后计价方式不一,导致市场混乱。

僵局一直持续到2013年,香港发布了《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明确规定新房销售统一按照实用面积来标价,违反规定私自按照建筑面积计价,处以100万-500万港币罚款,还将面临3-7年监禁。从此香港楼市彻底告别了“公摊时代”。

从亚洲的日韩新加坡,到欧美国家,几乎找不到其他也搞公摊面积的市场。比如新加坡,房子的售价都按照使用面积计算,而且,明码标价80平米的房子到手一看,可能会有100平米的既视感。开发商会赠送多个阳台、露台等等。如果房子达到一定面积,很多还会送车位。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各种公共空间的成本肯定要平摊进房屋的单价里,但人家至少是明码标价,房子的价格和面积是否匹配一目了然,非常透明,所以开发商要想尽办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不能把钱猛花在高大上的电梯大堂上,套内面积却被各种缩水。

就像香港2013年取消公摊后,单套房子的总价并没有下降,只是做了切换,把建筑面积折算成使用面积,单价相应上涨。肇庆的法规也只是规定了按照套内面积计价销售,可没说公摊面积不需要付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有的开发商推出了两种计价模式,一种是按照套内面积计算,一平米9288元,另一种按照建筑面积计算,一平米7288元,如果按照100平米的户型计算,会发现按照套内面积比按照建筑面积计算居然要多掏2万多块。销售解释说,按照套内面积购买的话,以后也按照套内面积交物业费,那物业费要少交了,所以买房的总价要高一点。

就是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说,取不取消公摊无所谓,因为总价不变,但话不能这么讲。

大家都知道市场监管部门有时候会到菜市场抽查商户的秤,有些商户的秤确实有问题,标的一斤实际只有八两,记得有一个网友实拍的视频,其中一个商户被重罚后哭天喊地,说自己商品的单价比超市要便宜得多,就算秤有问题,顾客买东西花的总价也比超市要便宜。

乍一听有道理,但是一斤就是一斤,如果你说因为单价便宜比超市便宜五毛,所以表面一斤实际我只给你八两,那就会有其他的商户打出便宜六毛的噱头,实际只给你七两半,甚至有人只给你七两。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尺度完全就掌握在了商户手里,时间长了你甚至再也不知道一斤到底有多重了。

开发商卖房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没几个人知道100平的建筑面积到底有多大,开发商想让它有多大就有多大,这让所谓的建筑面积成了一个笑话,成了开发商黑箱操作的一种工具。

既然这么明显的道理,我们为什么非要师从香港,搞出个公摊概念呢?

这与我们当时房地产行业刚起步时的客观发展水平有关系。1995年,大陆正式引入了香港的预售制和公摊制。那时候,百姓的收入低,还有很多地方在实行福利分房,当时需要的是让老百姓先接受货币化房改。

在这种一档起步的阶段,如果以套内使用面积来折合单价,房价会显得比较高,不利于销售,但如果以建筑面积来计算单价的话,房子的平均单价被直接拉低,听起来就不那么高不可攀了。

就这样,在这方面我们就摸着香港过河了。

可是,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人们发现公摊这套方法很可能成为吸血的坑。而且,不仅买房子的时候按照建筑面积交钱,住进去之后交物业费也得包括公摊面积。100平的房子,我明明只住70平米,30平米公摊的物业费跟我有关系吗?而且,电梯走廊等公共区域的各种广告牌物业公司收了钱,可物业也没把收的钱分摊给业主啊。取暖费也一样,按照建筑面积收,凭什么?

总之,随着房价快速上涨和与房子有关的花费越来越高,社会对公摊的意见越来越大。

可有的专家却替公摊说话,说不能取消公摊,给出的理由那是相当奇葩:说公摊制度是为了让老百姓买房子的时候看着房本的面积更大,更有满足感。不愧是专家才能讲出的话。

跟公摊绑在一起的还有一个特色的预售制。买的时候自己的房子你看不见摸不着,前些年房地产火的时候,有的连样板间都没看到就签合同,纯属开盲盒。就算有样板间,样板间里面也是各种花花肠子,收房的时候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更过分的是,就算使用面积也写在合同里了,等收房的时候面积差个百分之几,你能说啥?退房不要了?等了几年了,房价又涨了,原价退房你也买不起别的房子了。正是之前房价持续上涨,给某些不良开发商留下了操作空间,动点歪脑筋就能宰你一刀。

比如,把小区的消防应急场所先划分出去,收你公摊的钱,之后再把它改成车位卖给你。一线城市动辄十万八万一平的房价,房子动辄千万一套,随便宰一刀里面的油水都非常大。

有关公摊面积吵吵了很多年,但以前房价上涨的时候,开发商硬气得狠,你爱买不买,所以这个事始终没有调整的迹象。但现在不一样了,像这次带头砍公摊的肇庆,房价一路下跌,市里有些地方已经回到10年前了。地方财政压力大,想尽快去库存。这个城市又属于广东省这个先行试验区,本身又是个小三线城市,失败也激不起大风浪,正好适合拿出来试点。

假如试点成功,全国全面取消公摊,能不能刺激大家的买房需求呢?我的判断是,能好一点,毕竟市场更加透明了,但好不多。因为取消公摊并不能改变楼市的供求关系。

事实上,2013年香港取消公摊时房价处于上升期,楼市可以用供不应求来形容。取消公摊之后房价也是一路上涨,直到最近几年人口流出,才出现了房价下跌的趋势。

香港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供求关系才是决定房价乃至任何商品价格的根本走势。今年3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平均去化周期达到25个月,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任何新盘上市,这些全国主要城市也要两年多才能卖完库存,三四线小城更不用说了,去化周期普遍达到36个月以上。

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去库存,2015年的涨价去库存策略现在一定不好使了,原因很简单,我们未来三十年的收入只能被透支一次,没被透支的年轻韭菜现在更是躺平摆烂。

所以未来的重点就是支持改善型需求,既然是改善,那就更像是一种消费,就得让房子回归成为一种消费品,消费品想卖的好就得降价促销,所以未来不排除全面允许新房降价。

但新房降价会引发之前的购房者打砸售楼部等问题,这些都还是小事,关键是抵押在银行的房屋资产和连带的地方土地资产发生贬值,可能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那怎么办?

取消公摊,让单价名义上上涨,让由此推算出的抵押资产账面价值没那么难看,或许就成了实际房价下跌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如果收入预期继续向下,大家还是不敢买房。所以,经济复苏,收入预期改善才能让大家愿意再次上车,在这之前,任何招数都只是花拳绣腿。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全国范围内取消公摊面积,至少让买房人钱花得踏实花得明白,也算是向前迈了一小步。我们应当大力支持取消公摊面积,但这也是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3月,同样是在广东省,珠海市发布通知,对容积率、得房率、阳台进深等方面进行了大幅调整:公共开放空间、消防楼梯、连廊、电梯、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全部不计容,这将大大提高住宅实用率。同时放宽对赠送面积的限制,满足开敞率不低于40%的主景观阳台不再限制进深。鼓励利用挑高、错层、外挑式的大阳台集中打造户属空中花园等等。

看出来了吧,这就是买房市场的特点了,以前那种给你什么你就住什么卖方市场时代结束了,终于轮到买房人有话语权了,同属产能过剩行业的电动汽车都开始打价格战了,开发商必然也得卷起来了。

现行这种公摊面积写在合同里,表面上属于我,但我如果想在门口装个鞋柜,分分钟会被邻居投诉、物业举报、甚至消防处理。东西看似是我的,我也花钱了,但只是名义上是我的。我名义上还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呢,但我接谁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