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是一个以占有“物力资源”和“物力资本”为中心的社会,由此出现的“物本社会”与“资本社会”不可避免地存有五大矛盾。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二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三是国与国的“均等”矛盾;四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错位”矛盾;五是“人与社会”的制度矛盾。

如今,又出现了以开发智力资源、培育智力资本经济市场、不断提高人类创新能力的新纪元。

新时代呼唤出的人类觉醒,提出这样的问题——全球化智力经济会不会形成?人类各种不同制度和发展程度,国家如何实现更先进的社会?如何再现“世界和谐大同”的理想社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对未来理想社会作深层探索的重要课题。

葛家理和延吉生在所著的《智力资本论:新时期科技经济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就展望和探索了“自主创新型社会”(书中称“智力型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规律。智力型社会,就是以人的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来开发智力资源,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科技生产力。

中国石油大学原副校长葛家理教授专门从事科技战略软课题研究,出版有大量专著。在自主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中,科技界一些读者认为,《智力资本论:新时期科技经济学》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形势下,“智力型社会”与自主创新相呼应,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思考,读后很有教益。

在这本长达30多万字的专著中,“智力型社会”的四方面重要论点值得关注。21世纪世界已进入“智力资源”新时代,必将引起人类社会深刻变革和飞速发展,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建设智力型社会。 人类社会已经历“物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两个阶段。现在需要经历"智力资源"与"智力资本"阶段。

在新旧世纪交替时,全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巨变之中,在这场以现代信息、智能、生物宇宙和思维科学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中,把人类带入到"智力资源"、"智力经济"、"智力社会"的"三智"新时代,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飞跃发展。它集中表现在一‬一‬

一是在"经济学"上将引起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二是在"科学学"上将引起科研目标对象及科研性质的大转变。

三是在"教育学"上将引起教育功能从"传授知识"到"创造知识"的大变革。

四是在思想科学上引发对"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人与物"、"智力与物力",以及“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等重大命题的大讨论。

五是在“社会学”上将引起一场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探索。

“自主创新”创造力是开发“智力资源”、发展“智力经济”、建设"智力社会"的核心推动力。作者系统研究了"智力社会"形成的基本理论,包括“智力资源”挖掘、开发,“智力劳动”的特殊性质,“智力创造力”产生的价值规律、智力资本流动、扩张、集成和分配的经济理论,以及“智力型社会”形成、发展、预测未来的“世界和谐大同”的理想等。

按照这种理论,在“智力社会”的发展链条上,每一个转化过程中的根本动力是“自主创新”的创造力。

为此,作者提出了“智力劳动的创造力原理”。葛家理认为,智力劳动最重要的属性是“在开发与加工原有智力资源过程中,再现出来的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特征,并形成一个‘智力劳动创造力系统’,它是建设‘智力社会'的根本动力源泉及基础。”

作者总结出“智力劳动创造力原理”有三个主要内容。创造力凸现原理、思维原理及获取原理,并探索了人类“智能创造力”的形成理论和方法,以及“创造力”与“思维科学”的联系。

葛家理还大胆探索了人类“智力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科技生产力”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智力劳动生产力生命周期理论”及“科技生产力量化模型与计算方法”。

这些新观点很有研究参考价值。就是说,建设自主创新“智力型社会”需要转变观念、更新理论、找出方法、探索规律。而“智力型社会”又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必须对传统观念、理论方法进行“转变、更新”。同时,“找出方法、探索规律”。

作者还提出了有关“智力型社会”中的新“劳动观”、“价值观”、“财富观”、“阶级观”、“社会观”、“教育观”等,这是一种在新形势下的与时俱进研究。比如,在理论更新上,葛家理、延吉生提出的"智力资本论"包括"智力生产力创造理论"、"非等价交换理论"、"超循环流通理论"以及"自主创造产权分配理论",使人耳目一新。书中提出的"智力劳动度量方法"、"智力劳动生产力概率模型方法"以及智力资本的"流通规律"、"扩张规律"、"集成规律"、"分配规律"等,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自主创新”的智力型社会必须与解决和回答现实问题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显然,作者的研究思路不仅仅停留在展望和设想上。同时,也不回避对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和探讨,那就是在当今智力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学”需不需要由“科技经济学”加以完善与补充;“智力劳动产生不产生价值”;现代化建设是否必须经过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等,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模式、国企改革产权分配、教育改革和人才储备等,都有独到见解。尤其是两位作者对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战略”及企业改革建议,都给人新的启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