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30日,一个引人入胜的章节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悄然展开。这一天,两艘具有代表性的飞船从太空的辽阔中归来,它们分别是中国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美国的货运“龙”飞船。这两艘飞船不仅在任务中与空间站进行了成功对接,而且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展示了各自国家在航天技术上的独到之处。

神舟十七号的返回,是在中国东风着陆场的广阔土地上。中国选择陆地着陆,这不仅是因为控制复杂性和精确性的需要,也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展示中国航天的精密工程技术。在接近地面的瞬间,飞船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的启动时机和协调必须精确无误,以确保舱体以最佳姿态和速度触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龙”飞船,它选择了在佛罗里达州附近的海域溅落。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与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海面着陆利用了自然的缓冲——海水,可以有效减少着陆时的冲击力,从而避免了在飞船底部安装复杂的反推装置。此外,美国的海上搜救队伍随时待命,确保了飞船和载荷的安全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神舟飞船在降落时依赖于单一的大型降落伞,而“龙”飞船则部署了四个较小的降落伞。这不仅体现了不同的技术选择和安全考量,也反映了各自的工程理念和对风险的评估。

在4月30日的那个清晨,两艘飞船同时从太空归来,书写了人类太空探索的又一历史篇章。其中一艘是中国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另一艘则是美国的货运“龙”飞船。这一天,他们结束了与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神舟十七号的归程尤其引人注目。飞船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高达每秒七公里的速度安全减速到接近静止,以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神舟十七号的降落伞系统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它包括不仅一个,而是多个降落伞,每个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飞船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时,首先是引导伞的部署。这个较小的伞首先打开,为减速伞的释放奠定基础。随后,减速伞接力展开,大幅降低飞船的下降速度。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准备最终阶段——主降落伞的展开。这一主伞面积巨大,达到1200平方米,是确保最后减速和稳定性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主伞设计精良,但太空探索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因此,神舟十七号还装备了备用降落伞,以应对主伞可能发生的任何故障。如果在飞船从6公里下降到5公里的过程中,时间过短,表明主伞可能未能正常展开,系统会自动切换到备用降落伞,确保飞船和乘员的安全。

最后,在飞船即将触地前,底部的四台反推发动机启动,产生反向推力,将着陆速度从8米每秒减到大约1到2米每秒。这一精确的操作不仅减轻了着陆冲击,也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高度成熟和可靠性。

在探索太空的壮阔历程中,人类在设计飞船返回机制时不断创新和适应。美国的“龙”飞船和中国的神舟飞船,虽然共同承担着太空探索的重任,但在返回地球的方式上却各显神通。2022年1月23日,龙飞船执行CRS-24任务的返回过程揭示了其使用多伞系统的复杂性与挑战。

龙飞船在返回过程中,首先要经受高达1000至2000℃的温度考验。到达安全高度后,该飞船部署了四个降落伞,这一设计旨在提供更为稳定的下降轨迹和增强的安全性。不过,即使是这样的高级配置,也无法完全避免技术挑战。例如,在CRS-24任务中,一个降落伞打开延迟,尽管最终仍成功着陆,但这一插曲反映出多伞系统潜在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而言,神舟飞船采用的是单伞系统,这种设计简单而高效。神舟十七号的着陆过程就是一个例证,主伞成功展开,确保了飞船平稳降落。尽管在风力作用下可能出现摇摆,但整体来说,单伞系统已经能够满足当前的技术和安全要求。此外,神舟飞船还配备了备用降落伞,以应对主伞故障的紧急情况。

在探讨单伞与多伞系统的选择时,飞船的设计重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轻型飞船通常使用单伞,而重型飞船则可能需要多伞以分散风险。随着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开发,中国也在考虑引入多伞系统,以适应未来更重、更复杂任务的需求。新一代飞船预计重量超过20吨,能够执行更为艰巨的空间任务,如载人登月和空间站飞行。

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实践活动同样充满活力。2020年5月,中国进行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飞行测试,验证了其群伞降落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5月8日,试验船成功着陆,标志着这一新技术的初步成功,也预示着未来载人飞船可能的发展方向。

总之,每一次飞船的返航和着陆不仅是对技术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人类勇气与智慧的一次展现。无论是采用单伞还是多伞系统,这些技术的选择和发展都深刻影响着人类走向更远太空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