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3年4月17日,伦敦国家艺术馆广场,抗议人群透过媒体能看到撒切尔夫人的葬礼。

不过,聚集在广场上的人,都对撒切尔的去世表示了高兴。一位青年在接受BBC采访时直言:死得好,因为她毁了我的家。

这并不是英国人的个例,这种在街上放鞭炮一样庆祝行为的人不在少数。

BBC著名记者詹宁斯表示,撒切尔夫人去世也掩盖不了她的错误,超过50%的人会为她的死欢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祝撒切尔夫人去世的人)

矿业工会也在葬礼当天组织了大游行,此时的撒切尔哪怕卸任首相已二十多年,哪怕她已经去见了上帝,但英国的一部分人尤其是工会,跟她还是不共戴天。

自大和控制欲,构成了撒切尔的全部争议,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改革。

一、穷人都恨她

从杂货铺到唐宁街10号,原名叫玛格丽特·罗伯茨的小姑娘,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平民阶层中间。但在多年后的英国平民开来,她在一步步的成长中,却背叛了平民阶层。

(年轻的玛格丽特)

用现在的词语形容,玛格丽特的父亲在当年可是相当内卷的。父亲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楼下是杂货店,楼上就是他们的家。

家里别无长物,甚至连当时已经相当流行的卫生间都没有。所有赚来的钱,都被投入到了女儿的教育中。

父亲甚至专门让女儿去学习演讲课,为的是消除他们家乡林肯郡的说话口音。

从演讲和去听地方市政厅每周的会议中,玛格丽特逐渐建立起了对政治的兴趣。当她后来从格兰瑟姆来到牛津大学,事实上已经跟家乡的所有人完成了切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出生故居)

再后来,当玛格丽特结婚后以撒切尔夫人的名字步入政坛时,她的理念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国家不能再“坐享其成”了。

撒切尔步入政坛的70年代,英国已经陷入了高福利困境而不能自拔。所谓高福利,在后来进行锐意改革的撒切尔看来,其实就是平均主义。

自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社会架构中,工会愈发凸显,各行各业都有成熟的工会架构体系。

在这套体系的维持下,更多的平民阶层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福利,当这种模式持续运作下去,高福利的成本被转嫁给了各个企业主。

(年轻的撒切尔夫人)

随之企业主又将成本分摊到了各类商品上,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英国的商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与此同时,更多的英国人又倾向于消费更廉价的进口产品,叠加一起的不利因素,使得英国的国民经济开始停滞不前。

数据显示,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开支已经让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借债度日几乎成了历任政府的标配,英国的国债已经堆高到了1000亿英镑以上。

对从小接受鸡娃教育的撒切尔来说,她虽然也是平民阶层出身,但内心深处肯定看不惯靠政府福利养的懒人。

(在白宫和里根会晤)

1984年,撒切尔就清楚的表明了这种态度,她曾在演讲明确表示,要把人们的依赖变成自立,要把“给我”变成“自己做”,要把“坐享其成”变成“行动起来”。

可惜在撒切尔入住唐宁街10号之前,大量英国人尤其是平民阶层,或许只过分关注她的女性身份,而没有去看她的执政理念是什么。

就像有不少英国人所说的那样,每当他们去关注撒切尔的时候,只去看她当天穿了什么衣服,留了什么发型。而对于别的政坛男性,人们并不会去关注她的穿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的撒切尔夫人)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英国人相信,女性有更多照顾家庭的一面。在这种奇妙心里的作用和影响下,大量英国人用选票把撒切尔抬进唐宁街10号,却根本没有想到撒切尔转过身来就拿掉了他们的奶酪。

正是因为牺牲了平民的部分福利,感受到背叛的英国人尤其是穷人,多年来才一直对她耿耿于怀。

但在撒切尔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的。

(年轻的撒切尔夫人)

二、她毁掉了人们的福利

作为首相,撒切尔需要为整个国家负责,80年代的英国到处都是罢工、瘫痪和经济困顿。撒切尔的治理理念也不复杂,撤掉多余的福利和更多的政府管控,让市场主导经济运行。

(1983年G7会议期间)

去掉多余福利的第一刀,撒切尔砍在了工会身上。多年以来,工会是以代表更多人的利益而存在运行的,在随后的改革中,政府以立法的方式削弱了工会的权力,这样大量企业主的自由度就更大了。

在削减福利的同时,撒切尔又开始推动英国走市场经济,背后体现出来的,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两条路线”之争。

一条路线是凯恩斯主义,整个财政政策由国家主导和扩张,比如政府的开支增加,以政府为主导扩大国内需求,推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实现繁荣。

(撒切尔夫人)

而另一条路线,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这一理念与历史上亚当斯密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时代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该理论的实质就是自由市场加上个人的创新,在信奉这一理论的人看来,凯恩斯那种政府过度干预的方式,往往会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货币主义,着重强调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自由调控的作用。简单理解就是,凯恩斯主义管的多一点,政府好比保姆;而货币主义是选择放手,政府对市场不做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戈尔巴乔夫)

显而易见的是,撒切尔认为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英国的问题。从1979年开始,撒切尔就收紧了货币供应开始控制通货膨胀,她将货币的发行量压缩到了11%以内。

另一方面,她又持续缩减了政府的开支,并提高了银行的利率。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使得原来持续多年的经济架构不复存在。

原先依附在经济架构上的福利制度,也因为企业的改革以及政府开支的压缩而面目全非。

有人认为,过度市场化的方式,虽然有利于振兴经济,但过度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事实上是在放任贫富差距的拉大。

(撒切尔和反对民众)

统计显示,在撒切尔着手推动改革的前期,英国的失业率相比以往开始增加,失业人口逐渐增加到了300万人以上。

过去有企业和政府的福利兜底,在失去了大部分福利的情况下,叠加失业的不利因素,又迅速推高了社会的犯罪率。

在不少英国人看来,因为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各阶层以及各个社区开始加速分裂和分化。

(在唐宁街10号)

首当其冲受到失业和贫富分化伤害的人,肯定对撒切尔恨得咬牙切齿。也难怪有英国人公开表示,撒切尔不是英国人的首相,她只是部分群体的首相。

三、她只是伦敦地区的首相

撒切尔有着铁娘子的绰号,这个原本是苏联当年《红星报》对她的蔑称。可在撒切尔本人看来,这个绰号正好反映了自己绝不动摇的性格。

她相信英国病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第一任期内就已铺开,哪怕是大量反对者开始在英国各城市投掷燃烧弹抗议,也难以动摇撒切尔推行改革的决心。

可即便个性再强硬,如果不是马岛战争的勉强胜利,以及工党在选举中拉跨,撒切尔再强硬,也难以对抗此起彼伏的反对声浪。

到1983年开启第二任期,撒切尔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改革,原本占据国民经济近一半的国有企业,都被她打包给卖掉了。

(在苏联访问)

她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以低廉的股票邀请公众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再通过税收资金的支持,很多原本亏损的企业转而盈利。

在撒切尔的主导下,从航空到能源,从钢铁到船运,从码头再到自来水公司,一系列的企业都被出售给了私营部门。包括英国的电信企业,也进行了私有化,在当时还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公开募股。

私有化的进程确实带来了盈利,可同时一些地区也因为撒切尔的政策而遭到了破坏。

英国人的眼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撒切尔的的价值观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普遍的认同。

(各种媒体封面上的铁娘子)

对于受改革影响的人,甚至其政策破坏的地区,有英国人认定撒切尔可能从始至终都对那些人和事不感兴趣。

所以作为首相,她并没有代表整个国家,仅仅只是部分地区的首相。在撒切尔的领导下,这种部分对全体的影响,也成为伦敦对全国其他地方的垄断。

但撒切尔对此显然是不在乎的,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理念和目的正在被贯彻。

四、谁是她改革的受益者

反对撒切尔的人显而易见,同样支持她的人也是显而易见的。

到1986年,私有化让英国政府获得了44亿英镑的收入,而且私有化了的企业自负盈亏,也让政府减轻了巨额负担。

(1971年时期)

企业获得大量优惠政策,企业主以及中产阶级,成为这场改革的受益人。这部分人,构成了撒切尔连任三届的民意基础。

而在另一方面,底层的福利被大规模削减,即便是贫困的家庭也失去了公费租房,自己得负担房租的20%。在撒切尔看来,原先住房领域的分配制度导致了资源浪费,更有助于养懒汉。

不过也有人认为,削减福利撒切尔只是嘴上说的厉害,实际动刀并不狠。比如全民医保和社保,这两方面撒切尔都未动。

但无论如何,等撒切尔1990年离开唐宁街,原先被她排斥的凯恩斯主义经过多年发展,再次成为英国的主流。

(庆祝她去世的英国人)

再看撒切尔,当年反对她的人依然反对。而那些嘴上说撒切尔伟大,内心认可她的人,却并没有心在英国再掀起一场疾风骤雨。

参考资料:

在英感受备受争议的撒切尔夫人:穷人讨厌她. 法制日报,2013-04-16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政府改革内容初探[J].社会科学前沿,2012-01
爱恨撒切尔:推进改革解决高通胀.人民网,201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