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蜱虫相关的新闻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名江苏的网友发帖记录了自己母亲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而另一则新闻也报道了疾控人员在浙江一名高烧老人家中找出了近200只蜱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虫事件一:女子被蜱虫咬后发病到死亡仅7天

根据记录的视频显示,4月12日晚上,该女子的母亲突然感到没有食欲,身体有点发冷,第二天症状依然未缓解,腰腿也疼得厉害。

女孩的母亲去医院检查,抽血检查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低,网友怀疑是白血病,于是将母亲带到大医院做检查。经过多重检查,其母亲被确诊为“蜱虫病”,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已发展为重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7日,其母亲病情进一步恶化,被送进ICU,18号医生告知救活概率很低,几乎没有了。19号下午,其母亲不幸离世。从发病到死亡,仅短短7天的时间。

蜱虫事件二:疾控人员在浙江高烧老人家中,确实找出近200只蜱虫

据悉,老人是浙江的曾奶奶,她突然发热、厌食、乏力,并出现嗜睡和心律失常。经过检查化验,发现她的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心肌酶谱、转氨酶明显异常。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判断,老人很可能是被蜱虫叮咬,并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果然,县疾控中心报告称老人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呈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疾控人员在曾奶奶位于农村的家中检查时,发现了惊人的近两百只蜱虫,并已经全部清除。

专家提醒,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尤其是在蜱虫活跃的季节,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包括定期清理住宅周边的杂草和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对可能携带蜱虫的宠物和家畜使用杀蜱药剂。外出至草丛、灌木密集地区或进行户外活动时,建议穿着长袖浅色衣物,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并可使用驱虫剂防护。

回家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确保没有蜱虫附着。如果不慎被蜱虫叮咬,切勿直接用手拔除,应用酒精处理后,小心使用镊子摘除,并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留意后续两周内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并说明叮咬情况。

“夺命蜱虫”究竟有多可怕?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生物并非寻常。蜱虫,作为一种昆虫类群,其数量庞大,主要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两者的区分在于成虫躯体背面是否拥有壳质化盾板:有盾板者称为硬蜱,无盾板者则为软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全球的调查数据,至今已发现约800余种蜱虫,其中硬蜱科占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而在我国,硬蜱科约有100种,软蜱科约10种,这数字同样不容小觑。它们常被称为壁虱、扁虱、狗豆子或草爬子等。

蜱虫本身并不庞大,成虫时体长仅为2~10mm。但吸血后,它们会迅速膨胀,变得如赤豆或蓖麻子般大小,最大可达30mm,此时极易被发现。

然而,最令人恐惧的是,这种生物能够携带超过百种的病毒。一旦被蜱虫叮咬,这些病毒便会侵入人体,通过血液传播至全身,从而带来致命风险。这也是“夺命蜱虫”这一称号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被“夺命蜱虫”叮咬后会有哪些危害呢?最直观的表现是被咬部位出现局部皮肤充血、水肿,引发急性炎症反应,甚至可能导致继发感染。更严重的是,蜱虫分泌的神经毒素可能导致肌肉麻痹,进而引发呼吸衰竭,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在面对“夺命蜱虫”时,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护。

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呢?

蜱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会在植物、草地和灌木丛中等待着寻找宿主。一旦被蜱虫叮咬,人们可能会感染到各种疾病,包括布鲁氏菌病、岛病、利什曼病等。因此,预防被蜱虫叮咬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要尽量避免进入蜱虫的生长环境。蜱虫主要栖息在植被茂密的地方,因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戴上帽子和长袜,以减少被蜱虫叮咬的机会。另外,在草地和灌木丛中行走时,要尽量避免与植物直接接触,以免蜱虫爬到身上。

其次,要经常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叮咬。蜱虫一般会选择在人体的皮肤细薄处叮咬,如腋窝、腰部、腹股沟等地方。因此,每天洗澡后应该认真检查身体各个部位是否有蜱虫,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更应该加强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可以使用防蜱虫剂来预防被蜱虫叮咬。市面上有许多种类的防蜱虫剂,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在户外活动时,可以涂抹防蜱虫剂在衣物上或皮肤暴露部位,以减少被蜱虫叮咬的风险。

最后,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及时处理。正确的方法是使用细小的镊子或专用的蜱钳将蜱虫从皮肤上拔出,同时要避免用手直接拔除,以免导致蜱虫头部残留在皮肤中。另外,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及时清洁叮咬部位,并观察是否有感染迹象,如红肿、发炎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预防被蜱虫叮咬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避免进入蜱虫生长环境、定期检查身体、使用防蜱虫剂和正确处理被叮咬后的情况。

最后

“夺命蜱虫”虽然小巧,却隐藏着致命的危险。只有充分了解其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受到其伤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