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4日的傍晚,本应是万家灯火点亮的,辽宁省海城县,可偏偏整个县城,却空空荡荡的,不见一盏灯火。

县城里的居民们,不分老幼男女,全都离开了房屋,集体跑到了户外的空地上,在早已搭建好的简陋窝棚里蜷缩着。

大东北的晚上,气温那是可想而知,被政府喊着住在了室外,你可想当时百姓们,私下里怨言有多深。

可就在这时,一阵隆隆巨响自地底深处传来,大地开始了剧烈的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人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原本坚固的房屋,正在接连倒塌,地面上开始出现,一道道裂缝,久经沧桑的老树,也开始东倒西歪。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黑暗的夜空中,他们看到一道道耀眼的白色光带,在不断闪烁,远处则是红黄蓝白紫色的光芒在游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次毁天灭地般的7.3级大地震,震源就位于,海城县境内。

如果当时人们还待在室内,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在这场灾难来临之前,当地民众就已经得到了疏散,成功避开了生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震灾共造成,66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但最后统计出来的伤亡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22%,如此低的伤亡比例,直接创造了世界地震史上的奇迹。

那么,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是如何被提前预警的呢?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决策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震前异象频现

早在1974年,辽宁省营口、海城一带,就已经开始不断发生地震。

虽然每次的震级不高,但次数却是越来越频繁,且震级也在逐渐升高。

面对这一异常情况,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多次向省委上报预警。

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再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这让辽宁省委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时任辽宁省领导的李伯秋,和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毛远新,亲自参与了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远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侄子。

他深受伟人信任,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过,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委、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而这次地震预警时,也是他与李伯秋一起,决策了是否对外发布,地震预警。

只不过,当时对于是否发布预警,其实双方存在不同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是因为,海城位于辽东半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仅预警破坏范围内,就有834.8万人口,其中鞍山、营口、辽阳三市就有167.8万城市人口。

一旦发出地震预警,极可能会引发群众恐慌,影响正常生产秩序。这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面对可能承担的假预警后果,毛远新还是坚持提出,要通过人民广播电台,对全省发布预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李伯秋则是担心,如果地震数日未发生,反而会让党和政府陷入,被群众质疑的尴尬境地。

不过两人商议再三后,最终还是拍板决定,采取"隐性预警"方式,以避免引发全面恐慌。

但隐行实施的前提,却是要求地方干部们,及时让当地民众疏散到,安全地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下午两点,省委向营口、鞍山两市,下达指示。

即日起,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得在室内过夜,牲畜和农机要拉到户外,党员干部和民兵,要挨家挨户动员疏散。

就这样,在4日晚上19点36分,海城县发生了7.3级特大地震。但几乎所有民众,都得到了及时的疏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统计的死亡人数仅为328人,受伤18000余人。

相比此前国内外同级别地震,伤亡数字之小,着实令世人难以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震讯号被提前捕捉

那么,1975年的海城地震,是如何被提前发现的呢?

其实在这背后,是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

早在1965年,来自北京的地震专家耿庆国,就投身于研究6级以上大地震的,中期预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年后他奉命前往,当年发生7.8级大地震的通海,协助救援并开展调研。

也就是在通海受灾地区,耿庆国亲眼目睹了,大地震可怕的破坏力,成片房屋倒塌、田地被 "乱刀剁开"、河边房屋被整体推移150米......

而这一切都加深了,他探索预报方法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走访当地居民时,耿庆国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那就是不少人反映,在大地震前的一年,通海曾遭遇过严重干旱。

紧接着,他又发现平谷地震前,也出现过同样异象。

于是,他决定拉长时间周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

渐渐地,奇特的现象被他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2700多年前的岐山大地震时,史书就有"川竭,山必崩"的记载,这就意味着干旱很可能预示,山崩(指地震)即将到来。

耿庆国梳理发现,在历史上200多次大地震前夕,当地均有干旱出现。

于是乎,"旱灾–地震"规律被他初步提出,并得到了部分证实

在他的研究发现中,干旱虽不能百分之百证明,地震来临。

但在高震区出现干旱,特别是面积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的干旱情况,就越可能在1-3年内,发生大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耿庆国在全国地震预测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旱震理论",认为当时华北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干旱,三年内要积极防范,7级以上地震。

只不过,这本该引发广泛讨论的理论,在当时却并未得到重视。

但辽宁地震部门,在听闻此种理论后,私下里就开始了密切关注,海城地区情况。

果然,在1973年以后的几年里,海城等多地接连出现,频繁小震和地磁异常等前兆,这一切全都足以证明,耿庆国理论的科学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勇于担责,果断疏散

在2月4日凌晨再次发生地震后,当地地震部门根据长期积累的预测数据,基本确认营口、海城一带,已临近大地震临界点。

于是立即向辽宁省委,上报预警。

而毛远新和李伯秋审时度势后,作出了人民至上,安全高于一切的决策。

尽管采取了"隐性"方式,但疏散工作却是进行的,非常彻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下午,海城、营口驻军和县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

通过手持喊话器、村村响应的广播,让所有群众撤离房屋,连牲畜和农机也被拖到了户外。

彼时,室外温度在零下十几度,但没有一个家庭敢有半点懈怠。

大家纷纷撤离房屋,有的搭棚守候,有的走亲友挤到坚固房舍内。就这样整整一天一夜,海城县城乃至整个区域,宛如一座空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点36分,大地终于开始了,剧烈抖动。

但就在数万间房屋,相继倒塌的同时,疏散工作也圆满完成了使命,几乎所有人员,都避开了生命危险。

这一惊天动地的举措,最大限度挽救了民众生命,将灾难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整个震前决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切谋划都紧紧围绕着,"人民利益"这一宗旨。

尽管担心舆论影响,但毛远新等领导人,仍毅然作出全面疏散的重大决定,可谓临危不惧、视民如亲。

与往昔相比,1975年的预警实践意义非凡。

这次预警和避灾工作,所积攒出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后来我国的地震防灾救灾,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历经数千年的煎熬,地震灾难终将被人类征服。

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依靠科技力量和前人经验,终有一日,人类彻底战胜地震灾害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