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虽拥有毁灭性力量,但并非人人可有。

目前,中美英俄法五国合法拥核,朝巴印三国非法拥核。拥核动机各异,部分为发动战争,部分为制衡他国。

中国拥核为自保,毛主席语:"不能没这东西,否则受人欺负。"

面对核战威胁,中国其实有这六处可躲避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中国新闻网 环球网 百度百科 新华网】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 细节存在润色 理智阅读 仅供参考

核武器研发历史

核辐射是核武器引发的最可怕后果之一。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是无声无息但致命的。

一旦受到大剂量辐射照射,人体细胞会大量死亡,造成组织器官功能衰竭。

中度辐射也可能导致白血病、癌症等疾病。

辐射不仅会直接杀害生命,而且会污染土壤、水源,通过食物链传播并持续伤害后代。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就留下了难以根治的创伤。几十年过去,那片区域仍存在着严重辐射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辐射对生态系统也有毁灭性破坏。

动植物大量死亡,食物链断裂,使当地环境陷入绝境。因此,防范核辐射侵害是防止核战的重中之重。

1945年8月,人类第一枚原子弹"小男孩"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诞生,拉开了核武器时代的序幕。不久,美国就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造成惨重平民伤亡。

此后,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1952年美国研制出第一枚热核武器——氢弹,破坏力更大。

1960年,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正式跻身核武器大国行列。

现代核武器已经实现小型化、多样化,除了常规的简单裂变弹外,还衍生出增殖型核武器、中子弹、电磁脉冲弹等新型武器。

这些核武器虽小巧威力低于常规核武器,但同样足以造成毁灭性杀伤。

核武器爆炸可以躲避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核武器爆炸,我国早就有了相应的对策,可以躲避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防空洞、地铁站、大山深处的洞穴、高原地带、西部盆地以及独立的海岛。

防空洞无疑是躲避核战争最理想的场所。

它能有效抵御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致命辐射,给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屏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修缮和扩建防空洞,将其作为针对核战争的关键避难设施。

这些防空洞大多建造在城市和军事要地地下,结构设计合理、防护能力强大。

防空洞的入口通常设有多道坚固的铁门和铅门,能够隔绝外部的辐射。

洞内部结构呈迷宫式分布,最深能达数十米,这能最大限度吸收和减弱来自地面的冲击波冲击。

洞身上覆有厚厚的混凝土层和土层,有效阻隔射线和中子辐射。

此外,防空洞内还预先在入口处留有通风口,还修缮了储存粮食的仓库和蓄水池。

一旦发生核爆炸,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进入防空洞,直到外部环境恢复安全才能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什么现在却看不见防空洞了呢?

是因为核武器的伤害范围太大,所有有核武器的国家都受到了制约,不会随意发动核武器。

所以这些防空洞慢慢的就有别的用处了。

其实地铁站也是可以躲避核爆炸的!

在现代城市中,地铁站不仅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紧急情况下,它们也可以发挥避难的潜在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源于地铁站及其相连的隧道网络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结构特点。

首先,地铁站及隧道通常位于地下,这使它们能够很好地抵御如炮击、空袭等一些地面威胁。

即使发生化学或生物武器攻击,地下空间的密闭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作用。

其次,地铁站和隧道建筑本身就是用钢筋混凝土等坚固材料建造的,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冲击载荷,保护内部人员的安全。

再者,地铁网络的广阔区域覆盖和复杂分布形态,为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疏散提供了多条疏散路线,这对于大规模人员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较大型的地铁车站还备有供水、通风等辅助设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避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第三个可以躲避的地方就是山洞。

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山洞这种独特的地质景观不仅是自然万象的奇观,也是天然形成的绝佳掩体。

由于其特殊的形成过程和内部结构,山洞具备多方面的防护潜力,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人员提供隐蔽和避难。

首先,山洞的形成是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使岩石内部形成了复杂的空腔网络。

这些错综复杂、曲折蜿蜒的通道,为人员活动和藏身提供了天然屏障,增加了探测和被发现的困难。

其次,山洞空间封闭、环境单一、温度常年恒定,这些特点使其能够有效隔绝外界大气的扰动,遮蔽热红外等探测手段,提高隐蔽性。

即使发生化学或生物武器攻击,山洞内人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免受伤害。

再者,山洞的岩石结构十分坚固,一般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冲击压力。

在轰炸等情况下,山洞内人员安全系数较地面建筑更高。许多世界各地的军事要塞都是利用天然山洞建造的。

另外,山区地势复杂,视野开阔,易于监控周围环境,发现并避开来犯的威胁;而山洞内部通常有地下水源,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还有可以躲避的地方就是高原地带。

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使其具备多重避难优势,成为重大灾难发生时的天然庇护所。

首先,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偏僻,人口稀疏,远离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较少遭受直接攻击的威胁。

即便发生战争或灾难,高原也能为人员提供有效隔离,减少伤亡。

其次,高原气候环境恶劣,地形复杂多变,给探测、追踪带来极大挑战。

这些天然屏障,加上人员活动痕迹稀少,大大增加了隐蔽和逃脱的可能性。

再者,高原往往海拔较高,地理位置有利于远离和避开一些特殊灾害,如化学、生物、核辐射等污染。

高原上空对流旺盛,也更有利于扩散和消除残留威胁。

此外,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为人员提供了基本的食物和水源,有利于长期滞留生存。

草甸、河流、野生动植物都是高原上宝贵的资源。

第五个就是西部盆地

盆地地形独特,能在一定程序上减弱核爆冲击波的破坏力,提高生存概率。

盆地地貌通常指周围被高山环绕的内陆凹地。

它四周群山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能为盆地内部空间遮挡直接核辐射,阻隔部分射线和热浪。

即便在临近地区发生核爆炸,山体也能起到减震、削弱冲击波强度的作用。

相比平原地区,核辐射在盆地区域的影响会被大幅减小。

此外,核爆产生的剧烈气流容易在盆地区域形成涡旋,使核尘云和放射性尘埃被引导至高空。

这既能使盆地内部减少高浓度辐射区域的面积,也会加速剩余辐射物质的扩散和降解。

再者,盆地内部常常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这使得盆地区缺乏值得优先攻击的军事靶标,减少了直接遭受核打击的风险。

即便附近地区沦为硝烟弥漫的战场,盆地内部依然有可能保持相对和平。

当然,居住在盆地内核战争后期仍将面临诸多生存挑战,如淡水和食物短缺、基础设施破坏等。

但盆地地区独特地理环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核爆初期的冲击和影响,为幸存者争取更多时间和机会。

最后一个就是远离大陆的独立海岛

与被核辐射和尘埃污染的内陆相比,海岛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是真正远离核战争灾难的一方净土。

首先,海岛与大陆相距遥远,不太可能直接遭受核弹头的袭击和破坏。

即便在附近海域发生小规模核爆,由于缓冲距离和海水的屏蔽作用,岛屿本身依然能免受大部分辐射和热浪影响。

其次,环绕岛屿的广阔海域有助于稀释和阻隔大气中的放射性核尘,减小对岛上生态的辐射污染。

同时,海水和空气对岛屿形成天然屏障,能阻隔大部分辐射粒子流入。

再者,海岛常年阳光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很适合发展农渔业。

即使在战后粮食和淡水短缺的情况下,海岛也有能力长期维持岛民的基本生存。

此外,海岛的隔绝环境,使其免受一些间接灾难的影响,如战火蔓延、国家动乱等,相对而言更加安全、稳定。

核污染的危害

日本政府宣布将把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含有大量核污染物的处理水排放入大海,这一决定引发全球广泛愤慨和谴责。

该批核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排入海洋,将给太平洋及全球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

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海水、食物链和空气扩散传播,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长期且无边界的威胁。

辐射会显著增加患癌症和遗传缺陷的风险,对胎儿和儿童的危害尤为严重,这已被科学家和医生广泛证实。

此外,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损害海洋生物的DNA,导致畸形突变,进而危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旦食物链遭破坏,将蔓延至全球范围内。

面对这一已被多国科学家警告的"核灾难",国际社会纷纷怒斥日本政府罔顾国际公众利益的决定,认为其是赤裸裸的生态伤害和环境灭绝行为。

央视网

总结

当今世界,核战争的阴云时刻笼罩着我们的头顶。

一旦爆发,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呼吁各国政府与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制止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核武器无情无休,它们将烧毁城市,夺走生命,摧残环境,祸及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核战争开绿灯,因为和平才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