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为一颗小小麦粒付出将近百年光阴,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史上硕果累累,却如此谦虚地总结自己的一生,这就是“世纪麦翁”庄巧生。两年前的今天(2022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逝世,享年10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看他的百岁人生。

庄巧生先生1916年8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农村。他勤奋好学,1935年1月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1939年2月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先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国农业科学所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工作,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先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带头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础。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近20年指导育成中麦175和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发挥了带头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北京8号是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北京10号曾在山西和河北广为种植,年最大面积约1000万亩。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高产、抗倒、兼抗三种病害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十余年,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巧生在麦田现场作业

庄巧生先生在组织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与国际交流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在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全国小麦攻关课题期间,积极倡导育种材料和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提高效率,注重安排有关支撑研究等,对增强育种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以促进良种转化为生产力,相关成果受到三委一部表彰。他积极推动我国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合作研究,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得了我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合作奖。

庄巧生先生担任过多个学术职务,获得众多科技奖励与荣誉。他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科协第四届委员等,担任《作物学报》主编(1984—2001年),曾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曾获得众多荣誉与奖励,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庄巧生(左2)与课题组主要成员在试验田里

庄巧生先生爱国、爱党、爱人民,把对祖国的爱全部倾注在小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他心系“三农”,执著小麦,勤奋工作,学风严谨,科研硕果累累。他襟怀坦荡,为人正派,处事公允,顾全大局,团结同事,乐于助人,是提携后辈的典范,是献身科学、热爱农业、服务农民的楷模,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庄巧生先生的一生,是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事,是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他的杰出成就和高尚品格将永载史册!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献身科学、服务“三农”的精神,在“四个面向”“两个一流”建设中砥砺奋进,取得优异成绩。

现订购2024年

只需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