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文英

1912年1月26日深夜11点,在京城西安门北大红罗厂附近,突然一声炸弹爆炸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清朝保守派大臣良弼在爆炸中负伤,两日后因伤重不治身亡。此次爆炸不是意外,而是革命党人彭家珍实施的刺杀行动,他本人也在行动中壮烈牺牲。

彭家珍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党人彭家珍

彭家珍,生于1888年。据老同盟会员冯自由在《革命逸史-彭家珍事略》记载,彭家珍16岁考入四川武备学堂,随后被公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本与一些四川同乡加入了同盟会。1905彭家珍回国,由父辈友人推荐投身于四川总督锡良麾下,锡良因其“丰资英发、学识宏富”甚为器重之,1907年命彭家珍担任云南陆军学堂教练官。1910年7月,经同盟会员刘介藩介绍,任奉天讲武学堂及东三省学兵营讲师。1911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接替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彭家珍便向赵请求担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并获批准。在天津期间,彭家珍得以与驻扎于河北滦州的陆军第二十镇军官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密谋大举”。兵站有免费乘车券,彭家珍私下里赠送给革命党人,为他们往来于京奉之间提供方便,前后共赠送了数万张,这对于后来滦州义军及京津一带同盟会的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1年11月6日,清廷释放了行刺摄政王载沣的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等人,汪兆铭邀集彭家珍与白逾桓等人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支部,汪任支部书记,白任参谋部长,彭任军事部长。他们租了天津俄租界的洋房作为办事机关,并推举彭家珍与黄复生、赵铁桥等人前往上海联络南方革命党人,请求他们给北方革命党人以支援。于是彭家珍与黄复生便到了上海,学习、研究制造炸弹的技术与方法。

天津俄租界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江苏都督程德全任命彭家珍为北方招讨使,革命党人也推举他为北方暗杀部部长。彭家珍等人便将军械、炸弹等秘密由秦皇岛运往北京,彭家珍本人也由上海返回了天津。他将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分配给同志吕绍、刘应移等,自己则慨然承担了最艰巨、最危险的刺杀满清权贵的使命。

保守派大臣良弼

良弼,爱新觉罗氏,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是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之弟巴雅喇的后裔,其祖父大学士伊里布曾在1842年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良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7年,良弼生于四川成都,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寄籍湖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该省选送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留学生第2期学生,学习步兵专业。毕业回国后,历任练兵处军学司副使、陆军部军学司司长、修订法律馆谘议官、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军谘府军谘使等职,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随载涛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8国考察陆军,同年秋参与组织滦州秋操。良弼在满洲贵族中以“知兵闻名”,是清末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的主要干将,大清新式的军事体系基本是在他的手上建立起来的。良弼与满洲亲贵中颇为能干的恩铭、铁良、端方、载泽并称“满洲五虎”,在晚清堕落的官僚队伍中,尤其是在皇室中,堪称鹤立鸡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主政的摄政王载沣根本驾驭不了局势,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不得不重新起用闲居在家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授予他南北议和之全权。袁世凯“挟和议以自重”,大耍两面手法,一方面以北洋军的优势兵力压迫、诱使革命军妥协,一方面又借革命军挟制清帝退位。

1912年1月12日,为对抗辛亥革命,清皇室贵族良弼、毓朗、铁良、载涛、载泽等秘密召开会议,1月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亦称“宗社党”)名义发表宣言,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反对共和。“宗社党”在京、津等地积极活动,坚持反对南北和议、主张死拼到底。宗社党虽有原军谘大臣载涛、军谘大臣毓朗、江宁将军铁良等位高权重之人,但真正的党魁是良弼。

良弼在辛亥期间虽没有实权,只是军谘使,但却是铁杆保皇党,强烈反对共和,多次向隆裕太后提出弃用袁世凯,重组内阁。良弼力图逆历史潮流挽救清政府的举动,却使得清廷“上下皆恃以为重”。

军谘府请以良弼补授军谘使事奏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杀行动

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打击清政府内保守派势力,彭家珍决定立即挟带炸药进京,伺机刺杀良弼。

彭家珍打探到清室内廷将于初八日(1月26日)召集诸皇亲国戚,秘密商议南北战事。他觉得机会难得,就避开众人,写下绝命书,并叮嘱仆人于第二天早晨将自己的一些衣物等运往天津。

为防敌人密探,行动当天彭家珍没有直接去良弼住宅,而是穿着标统的制服、身佩军刀,乘车至金台旅馆,自称是从沈阳而来,到北京找“良大人”有军情禀告,并用崇恭的名片登记住宿。然后改乘金台旅馆的马车,先到军谘府及良弼旧宅,都没能遇到目标,接着又往红罗厂良弼新宅。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民政部档案中记载了当时刺杀良弼过程:“据良弼家人声称:家主于本日晚八钟公出后,约至十一钟即有人叩门,喊称拜客,当告以家主公出,其人正拟回车,适家主乘车回宅,家人上前回禀,其人突向掷放炸弹,家主在车夫身后,是以仅伤左腿等语。当经详细检查,见其人身著军衣,面目炸毁,不易辨认。并由尸身搜出名片数纸,系东三省讲武堂监督兼备补第二营管带崇恭,小手枪一支,子弹六粒,剪断皮带一条,皮靴腋一个,炸弹一个,军刀一把,旧传单一纸。…… 据金台旅馆掌柜郭宴斋电称,本日巡警查店之后,有一崇姓军官雇坐本馆马车赴城内良宅拜客,闻说掷放炸弹,车夫亦被炸伤,复经派员赴该馆查悉,该军官系于是日由京奉车站下车,到馆赁定楼房一间,随雇马车赴内城良宅拜客。检查所赁屋内,遗有灰呢军官风帽一顶,军国民歌三纸。各等情先后禀报前来……该军官崇恭业经自行炸毙,已敕殓埋,并电东三省总督详细查覆,另行办理”。

民政部报军谘使良弼被炸弹轰伤情形事奏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动中,革命党人彭家珍不幸被一块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23岁。良弼也于两天后不治身亡。

军谘府军谘使良弼遗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以小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布了逊位诏书,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

1912年3月,为表彰彭家珍功绩,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令建彭家珍专祠、修墓、铸铜像、建纪念堂。1912年夏,由同盟会同志商请,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主张将彭家珍原棺迁往万牲园(今动物园)与杨禹昌、张先培、黄之荫三烈士合葬,修建四烈士墓。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签发彭家珍烈士光荣纪念证,高度赞扬其“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内部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