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海王星等四颗卫星送到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长征系列火箭家族的新生力量,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面向商业发射市场、加快适应生产力变革的新一代单芯级液体火箭。

“初生”即加速,勇闯商业航天发射“快车道”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商业航天腾飞的背后,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有航天国家队和民营航天企业的积极发力。

在2024年两会期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了“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无疑给商业航天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3月,航天科技集团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四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

2023年,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机会首次公开竞拍,长征六号丙成为竞拍此次发射服务的“主角”,这也是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首次亮相”。此次首飞发射的4颗卫星,就是紧盯市场发射需求,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实现的一次拼车发射服务,也为这枚新火箭进军商业发射市场、覆盖更多市场需求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全可靠、快速响应,以国家队标准满足市场新需求

面对商业航天市场日益旺盛的卫星发射需求,选择一款“高可靠、高性价比、适应性强、响应快速”的运载火箭,是用户对商业发射服务的共性要求。为此,长六丙在研制阶段就大胆开展技术和管理层面上的创新,让火箭“好用、高效、更经济”,为长六丙加快适应未来商业发射市场塑造强大的“生命基因”,寻求市场发展“最优解”。

据了解,长六丙火箭充分继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产品化率高达95%,为火箭后续执行商业发射任务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强大基因”。同时,长六丙火箭在继承基础上还新增了更多安全配置。比如控制系统单机均采用内部三模冗余,单机之间通过三条独立的1553B总线进行信息交互,使控制系统兼具可靠性与灵活性。值得一提的是,长六丙在我国运载火箭领域的首次创新采用AAC控制技术(即自适应增广控制),实现对运载火箭姿态的精准控制,推动火箭控制系统不断迈向自主化、智能化。“可以把火箭的AAC控制简单理解为智能驾驶,通过判断道路状态、乘客的舒适体验等因素自动调整方向盘和油门,实现车速和方向的自动控制,确保安全稳定行驶,同时兼顾乘客的乘车体验。”长六丙火箭控制主任师胡存明解释道。通过继承和创新的有机融合,保障火箭从出生之初就以国家队的品质标准满足商业市场的各种需求。

与以往执行国家发射任务不同,商业市场多样化的发射需求背后也常常带来更多变数,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在最大化满足用户的同时实现快速履约?“去任务化”,成为了长六丙研制团队给出的最佳答案。所谓“去任务化”,就是最大化统一产品的状态,先打造出一枚可适配多任务要求、可滚动组批投产的“标准火箭”,在后期发射任务明确后,可按照卫星配套要求,在“标准火箭”开展适应性的“加装和改进”。“就像是我们购买电子产品时的标配和选配。”长六丙火箭总体主任师余延生补充道,“通过去任务化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长六丙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商业航天市场高频次、高密度发射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破传统,向“新”而行,新技术带来新动能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以新手段赋能型号研制”“用新材料引领产业升级”,长六丙火箭向“新”而行、一路探索。

“进入商业发射市场后,火箭将更多倾向于商品属性,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积极顺应市场环境,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还要探索低成本、商业化的研制模式,在火箭的性价比上下足功夫。”长六丙火箭副总指挥李军说道。

但运载火箭作为复杂系统工程产品,背后涉及到多系统的配套与集成。如何突破传统运载火箭研制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型号以改革破题,在研制过程中提出并应用了“数字火箭”的理念,通过数字仿真技术、部段级试验代替取消了多项传统大型地面试验。以往研制一款新火箭,需要经历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大考”,比如全箭气动设计风洞试验、全箭模态试验等等,每一项试验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但长六丙是在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开展组合化、通用化设计,借助已有的研制经验和技术积累,型号采用高精度气动数值仿真替代部分全箭气动设计风洞试验,采用精细化建模仿真结合部段级模态试验替代全箭模态试验。“通过部段级的‘小试’,火箭的研制时间缩短了一年以上,且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

除此之外,长征六号丙大量采用轻质化材料,新研了2.9米直径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所谓大温差共底贮箱指的是-183℃氧化剂贮箱和常温燃料剂贮箱共用一个底,两箱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据长六丙结构主任师陈中强介绍,共底贮箱是提高火箭结构效率、提升运载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新型火箭应用的趋势。同时,长征六号丙火箭卫星整流罩、支承舱、仪器圆盘、二级导管电缆整流罩等大量应用复合材料技术,降低结构重量,进一步提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通过一系列轻质化措施,火箭进一步提高火箭结构效率、提升火箭运载能力,释放火箭运载能力近600公斤。

随着首飞任务的成功,长征六号丙火箭正式入列长征运载火箭家族。面对未来高强密度的发射任务,长六丙火箭将始终保持敢于创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锐气,在属于它的青春赛道上不断探索,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贡献新生力量。

南方+记者王诗堃徐勉

通讯员王振剑李同

科技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