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汉末三国是一段大混乱时期,或许我们可以说从公元189年汉灵帝之死,到公元589年隋灭南陈,天下乱了400年。

乱世出英雄,或者乱世出枭雄,无论从哪点来看,乱世总是精彩的,而其中三国历史则是我们最熟悉的。

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大致有两方面影视、书籍。尤其是小说,如《三国演义》中,谋臣总是料事如神、克敌机先,这在现实中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将从三方面来探讨谋士的“料事如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了解人性

人性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荀子和孟子的人性善、恶之争是广义概念,而本文的人性指狭义方面——人物的性格。这里的“人物”既指具体的人,也指大部分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兵围襄樊,先水淹七军擒下于禁,随后又斩杀支援的庞德,威震华夏。关羽忙着多付曹操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吕蒙也在想着多付他。

吕蒙向孙权建议:天赐良机,偷袭荆州。吕蒙制定偷袭荆州的计划,正是因为了解关羽的性格——吃软不吃硬。

吕蒙代替鲁肃坐镇陆口后,屡次向关羽示好,打消关羽警惕心。现在常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可吕蒙针对关羽的性格,布局好久了。

正因如此,吕蒙才会“料事如神”,早早认定关羽必定会“大意”,这是针对性格弱点的攻击。若换成一个谨慎的人,吕蒙此计就不行了。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

二、跟着利益走

利益包括财富、地位、权势、名声等等,不仅人有,任何组织、势力也有各自的利益,像国家利益、阶级利益等,可以说天下间的事物总是绕不开利益二字。

三国贾诩便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代表人物。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曹操刚刚建好迎敌,双方还没打呢,就要退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绣自然不干了,当我张绣是什么,你曹操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二话不说提兵就冲上去了,贾诩怎么都拉不住。果然张绣大败而归,结果贾诩劝张绣再追击曹操,肯定能胜。

张绣二次追击大胜而归,却有点莫名其妙,搞不懂两次追击为何不一样,但都让贾诩说中了。贾诩神秘一笑,道出内中缘由,无非利益二字。

曹操远来征伐,却突然退兵,必然有重要的事发生,涉及到的利益要大于拿下张绣。但曹操征战无数不会忘记仍处于对张绣的战争中,撤退的时候必然率精兵亲自断后。

曹操赢了一场,自然要忙于更大的利益,于是开始轻兵急行,不再防着张绣。人的选择都是趋于利益,贾诩便是利用这点,达到“料事如神”。

贾诩后期还让张绣投降曹操,也是出于利益考虑。曹操比袁绍更需要张绣,所以张绣降曹更安全。还有贾诩献计曹操,让他离间马超、韩遂,正是利用马超、韩遂二人利益不同,达到“离间”的目的。

三、洞悉大势

东汉末年的大势就是诸侯争霸,天下纷乱,隋唐的大势就是南北合一,天下太平。大事说来玄幻,看不见、摸不到,其实却不然,只是手中掌握信息的多少罢了。

举个简单例子,董卓不听汉灵帝的调遣。汉灵帝让董卓罢兵,董卓找各种借口拖延。朝堂了解这事始末的人都会明白:汉室中枢(皇帝)的掌控力变弱了。中枢弱地方强,便是乱世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