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梳篦)传承人卞天鹏

学业成时,心系家乡山与水;宏图展处,情萦荜户喜和忧。南阳市方城县有一位青年企业家卞天鹏,大学毕业后,他立志回乡创业,经过艰苦努力,如今他创办的南阳市博采工艺品有限公司,由昔日的小作坊发展成一座中型工厂,年产值达5000万以上,利税可达300万以上,安排了300多农家子弟到厂就业。

千百年来,梳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部的方城县有着二千多年生产木梳篦子的历史。但是,当地没有成规模的梳篦企业,更多的农村人除了农忙在家,仍然以外出打工为主,2005年春节回乡期间,卞天鹏目睹了许多乡亲因为缺少一技之长仍处在贫困之中,适龄青年由于本地没有合适就业岗位不得不外出务工,孩子和父母在家成为留守人员,生活十分不便。作为家乡走出去的共产党员、大学生,如何才能用所学知识带领乡邻致富呢?经过认真思考,2006年他毅然辞去外地的工作,返乡创业。从祖辈相传的梳篦制作手艺开始,开启了他的逐梦之旅。

说干就干,他来到祖辈以制作梳篦出名的本县招抚岗村考察,他发现这里只有几个老艺人还在经营这个行当,但他们制作梳篦的工艺十分落后。这样的生产现状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了,于是,他遍寻全国各地学习木梳生产工艺。这木梳看似简单,实则用料讲究工艺复杂。看似门槛不高的行业,其实想有一番作为很难。对于缺经验、少资金、无技术的他来说,要想在木梳行业大显身手并不容易。既然传统制梳工艺落伍,那就一切靠自己。

老辈说木梳有三十六道工序,意思是木梳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为了能够扎实的掌握木梳的制作技艺,卞天鹏通过对传统老艺人的请教学习,对传统的木梳制作工具进行了整理,对生产制作的流程进行梳理,同时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知识,对木梳从选料、备料到加工、最后形成成品进行了总结。终于,在他的努力下把木梳的制作流程总结成六段三十六道工序。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梳篦制作工艺,既保留了传统方城梳篦的优良制作工艺。

掌握了梳篦制作工艺、站住了脚跟的的他再回过头来看当地的梳篦手艺,卞天鹏深深感慨:家乡的方城梳篦曾经在清代、民国包括解放后,梳篦畅销长江以北各地,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梳篦行业举步维艰,目前方城各地加工梳篦的群体在大规模减少,很多手工艺人纷纷转行,以方城招抚岗为代表的梳篦加工制作已经后继乏人,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无力从事本行业。方城周边以前从事梳篦制作的群体的基本绝迹。如何才能将这一古老手工艺传承下去呢?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同时,他也把眼光投入了市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破题解题。通过分析他发现,随着工业的进步,特别是塑料梳子的大兴其市,对传统梳篦行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冲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卫生条件的改进,对梳篦的功能性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传统的手工艺者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也没有能力进行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还有就是,社会上就业机会增多,传统手工业技术复杂,工作辛苦,利润微薄,已经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生活需要,出外打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制作梳篦,所以很多人放弃梳篦制作而转到其他行业,老一辈的手工艺人要么丧失生产能力,要么纷纷离世,所以造成梳篦行业后继乏人。

弄清楚了原因的他首先面对市场,注册了“美人坊”和“尚木工坊”两个商标。“美人坊”面向中端客户,专注于大众消费,走的是商超、批发市场、旅游市场等传统销售渠道。“尚木工坊”则定位地方特产和文化礼品,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原料选用天然上等桃木、梨木、枣木、红檀、绿檀、黑檀等名贵材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的特点,相继开发出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系列高档木梳,使其成为富有传统韵味、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的工艺品。

另一方面,他把眼光瞄向了非遗,通过查阅方城县志,竟然发现《方城县志-民间工艺》记载,方城梳篦两千多年前已有生产,民国初最盛,年产梳篦1000多万支。产量和质量仅次于常州梳篦,曾与南阳玉雕、烙画齐名。1956年由河南进出口公司带样品参加全国工艺品比赛,荣获第一名。看到这个,他的内心更是涌出了一种责任,一定要把方城梳篦发扬光大。经过数年努力,方城梳篦终于被成功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卞天鹏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博采公司也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文化产业基地”。

再一方面,立足于传承的同时,他仍然不忘创新,并利用科技进步赋能企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博采公司与南阳师范学院合建《校企合作基地》,与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成立“新型包装、梳镜产品研发中心”,承担多项市县科技创新和攻关项目,获得南阳市级科技创新立项2个、完成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86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1项、发明3项。博采公司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入库企业,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拥有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作为根植本乡本土的企业,博采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家乡父老的鼎力支持,造福乡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卞天鹏时常用这一初心鞭策自己。如今的博采公司,每年为家乡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让很多留守妇女、闲散劳动力、务工返乡人员不出家门就能上岗就业。梳造生活之美,卞天鹏用责任和担当撑起了自己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