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四十余载前,我初踏讲台,成为一名扎根于乡村的“民办教师”。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课间的时光,五位同仁在绿荫下轻松交谈。然而,一位名叫刘峰的年轻教师,比我小两岁,却带着几分不满打破了这份宁静。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世界真不公平,做个老师挣不到几个钱,还累得够呛,真没意思。”此言一出,周围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其他老师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

我与刘峰虽只相差两岁,但我的教育生涯比他早三年。我凭自己的实力通过村里的考试成为一名教师,而他则是得益于家族背景,被推荐而来。尽管我们兴趣相投,放学后常共享乒乓球台,探讨教学方法,但我深知我们的起点并不相同。

初为人师时,刘峰对教学颇为生疏,甚至不知道如何备课。我曾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技巧,甚至建议他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但此刻,面对他的抱怨,我决定给予一些提醒。我温和但坚定地说:“刘峰,你的话有些偏激了。我们并非受邀而来,而是选择了这份职业。高考两次未能如愿,既然已身在此处,何不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呢?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抱怨只会传递负面情绪。”

我的话音刚落,上课铃声响起,打断了我们的对话。我注意到,刘峰在离开时给了我一个不满的眼神。回想起来,我或许在措辞上有所欠缺,但我的初衷是为了引导他正视现实,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教学。

在那个年代,教师资源匮乏,公办教师如凤毛麟角。我们村的五位教师中,仅有一位是公办教师,其余四人都是从本村选拔的代课老师,后来陆续转为民办教师。刘峰二十四岁那年,凭借家族关系进入了学校,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然而,他的这段教学生涯并未持续太久,不到一年后,他便离开了这所学校。经过深思熟虑后,我认识到他确实展现出了一种较为懒惰、不够谦逊以及自命不凡的态度。据孩子们透露,他几乎不批改作业,而是选择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行核对。

这样的做法导致他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他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我试图以间接的方式向他提及此事,然而他只是默不作声,脸上流露出不满的情绪,之后我也便不再多言。自那次我毫不客气地批评他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稀少,各自专注于教学任务,我也未曾深究。

在那个秋季假期前,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将学生新书从县城购置回来,准备发放。然而,按照规定,我所在的年级中,有两名学生的成绩未达标准,需要留级。而这两名学生恰好应留在刘峰所教的年级。但刘峰却拒绝了,当我询问其原因时,他回答得十分干脆,不愿多言,只是让我去找学校负责人。为了维护良好的关系,我决定向学校负责人反映情况。这位负责人是一位年长的民办教师,文化水平有限,面对这一棘手问题,他显得非常为难。

他解释道:“按照规定,你退回两名学生并无不妥。但问题在于,这两名学生已经留过一次级了。实际上,没有人愿意接受他们。既然刘峰不愿接受,我们也不能强迫。考虑到他的叔叔在大队担任干部,如果事情闹僵,对我们双方都不利。我建议,你退回一个成绩好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这样他或许能够接受。”

当时,我们的工资都由村里支付,这位老教师担心得罪刘峰的叔叔,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工资。然而,我并不认同这种做法。留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不扎实的学生重新掌握知识,而按照刘峰的方法,挑选一个成绩好的学生留级,显然是在耽误他们的前程。我对这种和稀泥的处理方式感到十分气愤。

当时,我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我的不满:“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取消留级制度吧。如果不退回学生,新书又从何而来?我们还需要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既然有留级的规定,我们就不能违反。让刘峰到我的班级里挑选两个学生,满足他的要求。我倒要看看家长们是否同意!实话告诉你,这种做法不仅对学生不公平,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刚才,我花了不少时间与两位学生的家长沟通,才达成让他们退学的共识。

我深知这件事并不容易,但如果下午还未收到确切消息,我计划在明天上午送他们离开。处理完这件事后,我返回了自己的教室。临近中午,我接到通知,要求我们中午不得休息,大队干部要开会。我猜想,这肯定和刚才的事情有关,他们肯定会指责我的处理方式不当。尽管我内心已经有了应对的准备,但还是不由得感到一阵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