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建东

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

语言打动不了世界,打动世界的,是人品。

皇祐四年夏天,汴河两岸翻滚着金黄的麦浪时,汴梁城里的仁宗皇帝,收到了他最不想听到的消息。

天下最受人爱戴的范仲淹,在徐州成为了千古。

43岁的宋仁宗看着奏报,遗憾地说了一句话,“朕方将大用,不谓其早死……

然后,这位宋朝以来最仁厚的皇帝,哀怆泣下,不能自已。

事实上,当消息传遍他的疆域时,和皇帝一样伤心的,还有他几乎所有的百姓。

宋史》里说,范仲淹辞世之日,四方闻者都为他叹息,甚至于西北羌人的几百个首领,也从草原上进到了庆州和邠州,在人们给范仲淹设立的祠堂里哭之如父,然后斋戒三日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与爱,人们不会去拥戴一个把他们只当韭菜的宰相。

范仲淹的去世给天下人带来了创痛,是因为他在世的时候,对人们就很好。

而百姓对他的爱戴,其实也是持之以恒的。

也就是数年前的邓州城,范仲淹的离任,就曾经引起了一次风波。

那是在庆历八年的正月里,当汉水两岸的春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时,朝廷的信使就下到了邓州府府衙,范仲淹也接到了要去荆南府上任的调令。

然后,闻讯而至的邓州府的百姓,就把来下诏书的信使堵在了道上。

不是因为谁要跟使者过不去,是因为使者要给范仲淹下调令,就是跟他们邓州百姓过不去。

最后,朝里来的人,也并不愿意做邓州人眼里的恶人,回汴梁的路上,他也带上了范仲淹写给皇帝的一封信。

事实上,范仲淹又怎么能舍得下这样的百姓?给皇帝的信中,他请求继续留在旧地,继续当好他的邓州知州。

《清平乐》里的范仲淹

事实上,天下的事很难周全,皇帝成全了邓州的百姓,又何尝不是在伤害荆南府的老乡?

然而,毕竟天下的州府很多,而范仲淹太少。

只是,范仲淹对邓州,或许总要一些不一样的情感。

事实上,也就是在庆历六年,当时58岁的范仲淹来到邓州,然后就在州里修起了百花洲和揽胜亭。

不是范仲淹要赏花,而是给这里的人们建立了书院,也就是后来的花洲书院。春风堂做讲堂,藏书楼是图书馆,还有斋舍,可以让学生们食宿。

而且,范仲淹这位名满天下昔日的宰辅,忙完公事之余,还会时不时来给学生们授课。

并不是宰相教书,大材小用。

只是范仲淹一直认为,让宋朝的州府办好教育,宋朝才有希望。让百姓的孩子读好书,百姓才有希望。

或许,半世为官的他,更愿意做一个老师,来为天下人搞教育。

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在湖南修好了岳阳楼,然后,给邓州的范仲淹寄了一幅图和一封信。

于是,就在九月的秋风里,范仲淹在花洲书院里看着图,就写下了《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像一名老师,对学生的寄语!

只不过,学这一篇文章的学生,远不止是邓州花洲书院,而是,全天下的人!

而也是在庆历六年,范仲淹在百花洲上,还写了一首《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可以看出来,经历了庆历新政的风波,此时的他情怀依旧,但也多了一分释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平乐》里的文官

但邓州,也是足以让范仲淹伤心之地。

也许是《岳阳楼记》太过于华美,取了天地的灵气。写成的第二年,被提到的滕宗谅,调任苏州一个月,就变成了太湖上的春风。

苏州城是范仲淹的老家,滕子京是范仲淹的挚交之友,故乡传来了故人之风,范仲淹怎能不伤情?

三月里,范仲淹在汉江边上,写下了《祭同年滕待制文》:

呜呼子京,吾人之英。文词高妙,志意坦明。自登朝闼,翕然风声。言动两宫,上嘉其诚。乃升谏曹,心膂益倾。谪去江徼,暄凉屡更……

曾经在同一年考中进士,曾经在泰州一起修捍海堰,又曾经一起在西北一起对抗西夏,一起经历庆历新政再失败,风风雨雨后是故人的零落。

然后一次还不止,四月里,范仲淹又看着身带重病,但依然来访邓州的,也曾经在西北麾下效命的尹师鲁故去。

然后,范仲淹又不得不再一次写下祭文,这一次是《祭尹师鲁舍人文》。

然后,范仲淹知道他曾经的这位部下,一生最重文章,于是,又为他的文集作了序:

洛阳尹师鲁,少有高识,不逐时辈,从穆伯长游,力为古文……

这一篇,叫《尹师鲁河南集序》。

而尹师鲁,就是尹洙,欧阳修、苏洵之前,提倡古文最有力的人之一。

中华书局影印版《范文正公文集》

—04—

能对得起曾经效力的部下,也能对得起治下的百姓,范仲淹在邓州似乎并没有干惊天动地的事。

但也许为政之要,就贵在顺民意,不折腾。

让人们都觉着好,胜过了多少先进理论。

曾经的西北战场上,大宋和西夏烽火狼烟,多少文官和武将,都想着建功立业,敢于亮剑成为了那几年时髦的风尚。

而且,在范仲淹到任陕西经略副使以后,狄青种世衡朱观等人,的确也连续取得了几次不大不小的胜利,扭转了一度不利的战局。

宋朝的人都开始心潮澎湃,直到康定元年的冬天,一贯支持范仲淹的一些大臣也开始喊“厉害了”,觉得可以与党项兵决一死战。

但在延安的范仲淹看到的,却是守边将士取得每一个胜利的艰辛与不易,他依然固执地坚持认为,宋朝应该采取稳步防守的策略。同时,反对韩琦尹洙提出的两路出兵的计划。

范仲淹上了奏疏,想阻止这场自以为是的行动。但最后迎来的,却是来延州劝他出兵的尹洙。

《清平乐》中的名臣韩琦

—05—

尹师鲁在延州争取了二十天,只是,要改变范仲淹的意志谈何容易?

而也是在二月的春风里,另一位陕西经略副使韩琦,终于按耐不住他的寂寞,怀着宋朝梦,带领大军一路节节胜利。

最后,在好水川进入了夏主李元昊布置的埋伏圈。

然后,数以万计的宋朝士兵还未成列,就遭受到西北骑兵的猛烈冲击。

然后,大将战死。

然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记载了军队失利以后,韩琦带领败军撤退时的惨状:

阵亡人员的父母兄弟,以及妻儿,成千上万地举着招魂的纸幡,聚集在招讨使韩琦的马前嚎啕大哭。

所有的人们似乎都哭着相同的话:你昔日跟着招讨使出征,今天招讨使已经回来,可是你却已经死了。如果你魂灵有知,是不是能跟着招讨也一起回来?

哭声震动了西北的天地,悔恨和惭愧交加的韩琦也不禁淹泣,驻马不能进。

而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里,范仲淹写下了一生之中最沉重的一首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也许,当别的骑在马上的人,大部分都把的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当成战场上的赌注时。

在范仲淹眼里,这些来自千家万户的征夫,和自己一样,也他们各自的家乡,也会在边塞的号角中黯然悲怆,也会在深夜悠悠的羌管里对月无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古岳阳楼

—06—

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也是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的。

而且,至始至终都是。

还是在明道二年时,江淮大旱蝗虫并起,从汴京到南方多少州府的百姓,都遇上了大麻烦。

但朝里的大臣却不以为然,继续开会,写材料,研究各种高深的问题没完没了。

而当时还只是右司谏的范仲淹,就为江淮的百姓上了疏,要朝廷派大臣巡访灾情。

只是,这一年才开始亲政的年轻皇帝,并不知道灾害对于百姓的分量,奏疏并没有收到回复。

于是,才真正进入朝廷几个月的范仲淹,就问满朝的大臣和皇帝:如果大宋的宫里半天不开火做饭,你们会怎么样?现在数路的百姓都生不上火,又怎么能置之不顾?

于是,八月的秋风里,范仲淹自己就成为了巡视的钦差。所到之处,开仓放粮,禁绝浪费,免除欠税,救下了数不尽的普通人。

也就是在这一次巡灾后回到汴梁,范仲淹给皇帝带回了,吃不上饭的人们所食的乌味草

然后,24岁的宋仁宗,把这些草传遍了皇宫和贵戚。

仁宗,后来成为了最懂普通人艰辛的宋朝皇帝。

一代仁君宋仁宗

后记:

那一年,范仲淹45岁。

第二年,他先后到了睦州苏州做知州,看到了风浪中谋生的渔人,写下了: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一首诗,叫《江上渔者》

范仲淹从来不说普通人有多伟大,在他的心里,民众永远是天下最苦的那一群人,他也从那一群人中来,又最牵挂那一群人。

而那一群人,也把他当成英雄!

谨以此文,献给离开我们,牵挂我们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