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沪昆、沪杭、杭甬等多条高铁线路宣布涨价,涨价20%。

网上骂声一片,也有不少支持的声音,意思是高铁那么多年没涨过价,本来就是政府补贴运营的,现在涨点价也无可厚非。

这个逻辑有两个漏洞,第一,高铁的作用从来就不是盈利,而是带动区域性发展。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外部性,意思是你不能单单就盯着亏损的高铁来看,通过高铁刺激了文旅,加速区域间的合作,增加经贸往来,这些赚得钱远远高于高铁亏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每个景区都有一亿个人,难道这些人都是自己开车或者坐飞机么?

很显然,高铁是旅游的最佳出行方式。

现在高铁涨价,会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出游热情,我认为一定会,那么文旅收入就会相应降低。

因此如果有人单独把这些公共交通拿出来,包括机场,高铁,地铁,公交等等,说它们亏损所以要涨价,不是蠢就是坏。

为了打通区域的发展,这些公共交通设施本来就不应该盈利。

第二,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点涨价。

你要说政府补贴也补了好多年了,完全可以在19年之前一步到位。

但现在涨价就很敏感,国道收费,水电煤涨价,天价停车费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和民生息息相关,涨价造成的民生压力是非常大的。

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一致认为房地产不行了,那么钱就必须从别的地方补回来,从民生上抠钱显然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做法。

我相信只要房地产起不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民生工程涨价,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开胃菜。

但遗憾的是,根据经济规律,房地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起来,因为接盘侠的负债能力已经非常有限了,未来房地产只有可能在跌得慢和跌得快之间来回切换。

这也就意味着民生工程的涨价几乎是一定的,所以大家也就别骂了,以后有的是你骂的时候。

把这两个逻辑理清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外部性的利润已经开始难以覆盖公共设施的运营成本,必须通过涨价来弥补这段缺口。

而涨价又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只会让原本开始萎缩的外部性利润变得更加萎靡不振。

然后怎么办?再涨价?

更多关于社会层面的认知,不太方便在公众号里写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来我圈子,我有时间可以跟大家分享,现在只要299元/年。

而且这还是用正常的投资逻辑去看待涨价问题,但是在中国,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正常逻辑去看待的。

比如这些高铁,地铁,在过去信贷拉动投资的年代,有很多偏僻的十八线城市或者地区,真的需要这些公共交通吗?

在唯GDP论的时代,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没有GDP就没有升迁的可能,所以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

如何创造需求?很简单,先造高铁地铁,然后再围绕它盖新城,GDP不就出来了么。

最典型的就是昆明。

地铁造好以后,也不管市场的需求,各种新城搞起来,什么呈贡大学城,螺狮湾,巫家坝,问题是哪来这么多韭菜填进去啊。

看看现在的巫家坝,飞虎大道,中央公园全部停工,当然相关部门嘴巴还是一如既往的硬——

因项目分标段逐步实施,不存在烂尾现象。

新城没人进,那么通到新城的地铁还能运营得起来不?

于是去年这个时候就爆出了昆明地铁发工资困难的新闻。

这是必然结果嘛,本来就是凭空创造的需求,后续哪来那么多外部性收益来补贴这些运营成本呢。

昆明是这样,举国上下还有多少城市的需求是凭空创造的?

这才是真正细思极恐的问题。

过去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很多人还沾沾自喜,认为这是国家高速发展的一种表达方式,殊不知这些都是债,当信贷扩张接近尾声,各地裸泳的大屁股也就露了出来。

当然,这些谜之操作也不是中国特有的,曾经的美国,日本,德国……那些老牌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疯狂扩张的年代。

很多到现在还在还债,比如它们的机场,地铁,火车站都是又老又破,可能已经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了。

这个叫前人造孽,后人还债,这是经济规律,也是人性,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躲过去。

所以大家要开始慢慢适应这样的涨价行为了,与其抱怨生活成本提高,不如想想怎么样让自己的钱稳定地增值保值,好好保住工作,减少负债。

这些老生常谈的话讲了又讲,但真的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