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鸡侠的野兽生活,作者鸡侠。点击下方名片,去关注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刚开始创业的人,总会对规模有执念。

看着公司从五个人变成十个人 ,十个人变成五十个人,五十个人变成一百个人、两百个人。

月销从一百万变成五百万,五百万变成一千万,一千万变成两千万。

办公室也越换越大,装修越来越好。

感觉到自己很牛逼,很风光。虚荣心爆棚。

但创业久了就会知道,公司规模大,不代表赚钱多,也不代表经营的健康,更与公司里面的人生活的是否开心快乐,没什么关系。

有太多规模很大的公司,实际经营得并不健康,甚至是在危险的边缘。

老板和员工也都时刻处在焦虑当中,生活一地鸡毛。

二。

所有能活下来的公司,至少在刚创业的时候,都是非常聚焦的。

虽然刚开始,人手少,钱也少,但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无论是做出好的产品,还是努力做好营销推广,渠道开发。

公司会处在一个效率很高的状态。总体营收不一定高,但利润一般都会不错。

比如野兽生活在刚成立那几年,特别是17、18年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人很少,公司运营成本低,自己想各种办法不断开发一些有意思的、用户真正需要的低碳生酮产品。

也没啥营销费用,全靠自己做科普内容来进行宣传,教育用户,动作非常聚焦。

从老板到客服,一共十来个人,一个月做几百万的销售额,利润很好,大家也很开心。

因为利润好,年会的时候,能舍得花钱带着全公司一起飞去阳朔悦榕庄酒店玩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但公司这种组织,很像是有自我意识的怪物,会自己不断生长,而且很容易进入到自动化运行的状态。

随着公司发展,人越来越多,每天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问题需要解决,人力的,财务的,管理的,沟通协作的……

公司里的人也会冒出各种想法,需要做的、想要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各种人和部门,需要刷存在感,要成立各种项目、计划、业务,然后公司就需要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不断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投入精力,分配资源。

而这种资源的分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动分配。也就是,并不是完全理性地,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对公司业绩短期/长期最重要的事情上。而是一种无序的,自动化的分配。

不再是按照一个明确坚定的方向集中投入资源。

开始分散,分散人力,分散资源,分散时间,分散注意力。

大量的人和时间资源,没有真正投入在对用户对市场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情上,反而都花在了做各种各样看起来有意义但实际无效的动作上。

并且,不同的人、部门、项目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沟通协作成本、管理成本也越来越高,开始陷入一种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

也就是所谓的「熵增」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企业过往在早期的创新,建立好的用户基础,产品优势,还能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业绩依靠惯性还能持续一段时间良好的表现。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用户需求的变化,过去积累的老本越吃越少,但新的业务或者新的能力模型还没有生长出来,企业就会逐渐陷入衰退。

这个时候,需要有强大的力量来对抗熵增,把大家从自动化运行的混乱无序,重新凝聚在一起,重新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减少无效的动作,尽可能降低内部耗散的成本,找到第二曲线

否则企业就会一步步走向灭亡。

四。

但这一切,需要非常强大的定力,明确的方向和强有力的资源调配能力。

可惜这种事情,如果不是企业已经因为熵增衰退到生死存亡的境地的话,大家就依然还会生活在美好安稳的幻境中,做各种无效的动作,不断消耗时间和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牛逼的公司当衰退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已经离开多年的早期创始人或者元老,出于对这家公司的热爱也好,责任也好,利益相关也好,重新回归,拯救公司。

苹果的乔布斯,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都有过类似的故事。

而当这些人重新回归,面对一个满目疮痍,亏损严重,业务急剧下滑,士气低迷的烂摊子的时候,选择做的事情都一样:

裁撤无效的项目,砍掉无效的部门和人员,排除干扰,减少无效动作,然后回归用户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聚焦资源,投入到对公司未来最重要的业务上来。

五。

做企业多年之后,自己回头看看,实际上会发现,一家公司的最终90%的成果,其实就是那10%的有效动作带来的,就是那10%的关键人员带来的。

剩下的90%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废动作。

做不做,影响都微乎其微。甚至不做,反而让整体的效率更高,团队状态更好。

一家公司能成功,能赚到钱,你回头看看,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件关键性的动作做到位了,就成了。其他的,都是过程中的无效损耗

如果那几个关键的动作,你没做好,那就是做不起来。

所以,能找到关键的那几个动作做到位,比三十六招都瞎使一遍要重要的多。

不然看起来整个团队都很忙,从年头到年尾,也都忙忙碌碌的,但就是没啥实际的业绩增长。

用互联网公司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所谓的「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

这两句里,人们往往擅长后一句,但前一句其实更重要。

什么是对的事情,就是把心思都聚焦在,怎么真正给用户创造价值,以及怎么高效地把价值传递给用户。

六。

做企业,无非三件事:

识别用户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做市场真正需要的、好的产品/服务。

做好市场、营销、宣传,努力为企业「创造顾客」。

做好销售渠道,让顾客能够更方便地看到你,找到你,买到你。

这三件事情,就是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人力财务啊,沟通协作啊,管理流程啊,投融资啊什么什么的,都通通要往后站。

这三件事搞不定,其他这些事情干得再好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其他的事情,本来也应该是为这三件事服务的。能让这三件事情能够干得更好的事情,才有存在的必要。

一家公司的老板,一旦心思不再花在研究用户,研究产品,研究市场和渠道上面,而是都花在管理、投融资、混圈子之类的上面的话,那离倒霉就不远了。

这就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玄学」

七。

所以,时刻要提醒自己和团队。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把有限的资源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尽量别做。

当自己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反复问,现在要干的事,真的有价值吗,真的必须干么?不干就真的会死么?砍掉这件事,对公司会有多大影响呢?这是不是一件自嗨的,刷存在感的事情呢?

德鲁克说:

公司的成果,都在公司外部。公司内部,没有成果,只有成本。

好的公司就应该努力提升外部成果,降低内部成本。

这里的成本,不单单是说控制人力成本,而是尽量减少无效的动作,无效的损耗。

管理成本也是成本,沟通协作成本也是成本。

当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拉着一堆人开N个会才能决定的时候,这个公司就已经开始腐烂了。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我个人微信,和我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