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

重复检查检验是令很多患者苦恼的问题。当前,数字化转型加速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进程,各地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信息互通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技术、质量安全等原因,当前仍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

不少患者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检验,到其他医院就医时,之前做的检查检验都不算数,需要“从头再来”,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就医时间也被拖长。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破解之道。2006年2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国家级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间检查资料互认和检验结果互认。此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区域之间、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逐渐扩大。

2022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意味着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进一步提速。在此基础上,从2023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开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

当前,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健全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快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是结果互认的前提。尽管有些省份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建好,但是有些医院还差在“最后一公里”,即从医院服务器传到信息“高速公路”的一段,可能因数据带宽限制,难以实现影像学资料的快速传输。应及时更新医院相关硬件,并以省市为单位,建设省市两级的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平台,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从技术上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医院、跨层级、跨区域的智能检索、即时调阅、互认共享。

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是结果互认的重要基础。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统一的互认项目目录、项目编码和质控标准,来促进区域检查检验水平同质化。同时,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等的作用,建成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病理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是结果互认的保障。例如,质控中心定期派专家组到各家医院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制定数据质控标准,对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当然,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能“一刀切”,互认的前提是必须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疾病发展瞬息万变,因患者病情变化,当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时,医生应要求患者重新检查。

伴随着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推进,我们也要直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建立完善的、符合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场景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浙江省为例,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应用中,患者有自主开放和关闭共享调阅个人医疗信息的权限,医生在调阅患者医疗数据时,采用医务人员身份认证和患者手机端动态授权码双重认证,“一次就医、一次授权”确保安全。

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希望通过多方合力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项便民措施能够真正落地,让群众看病更舒心、健康更有保障。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甘贝贝(媒体人)

编辑: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