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浙江大陈岛居民赴台,明年将是大陈居民赴台70周年,退辅会副主委李文忠昨日委请曾任永和市长的林德福立委,邀集中华大陈同乡总会、新北市浙江同乡会等大陈居民后代研讨大陈岛撤退来台文化保存合作,书写记录他们的生命故事,身为大陈第二代的陆委会梁文杰副主委、母亲也出身大陈的张智伦立委有请父亲张庆忠前立委代表、大陈子弟罗智强立委办公室、大陈媳妇林楚茵立法委员办公室共同与会。

李文忠说,大陈岛撤退来台的历史与大陈人特殊的文化,都是中华历史脉络与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明年恰逢大陈居民赴台70周年,荣民荣眷基金会补助出版“大陈人在台湾70周年纪念”专书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陈居民来到台湾后,首先到基隆市所设置的临时招待所初步安置,后来政府决定将大陈居民安置在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高雄县、屏东县、台北县、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市、南投县、台南市、高雄市等12个县市,建立35个大陈新村供其居住。

依据《台北县乡土史料》记载,1960年9月约有300多户大陈居民辗转迁抵位于台北县永和市(现为新北市永和区)中正桥边的五和新村,是双北地区大陈居民最大的聚居地。

此外,落脚花莲的大陈人集中于“花莲荣民之家”与“台电营业处”的两个大陈聚落,早年叫作复兴一村与二村,后来改为大陈一村、二村,安置大陈岛人共约2,966人全岛最多。

1955年到1958年“大陈地区居民辅导委员会”同时以农、渔、工、商等职业,分别辅导大陈人就业。全台35个大陈新村中有14个新村是在海边属于渔业村,13个村子在乡间的平原上属于农业村,7个新村位在市镇中属于工商业村,还有1个为眷村,安置军人眷属。

除了政府在男性就业上的辅导,自立自强的大陈人凭借着勤劳为家境改善付出努力,例如1960至1964年间,由于台湾经济外销旺盛,大陈人当时家家户户都接些家庭代工来做,在村子的巷道里,随时可见妇女们在自己家门前著小板编织渔网、发网、帽、或做、串珠等工作,尤其编织发网是大陈妇女的强项,对当时的家庭困境有很大帮助。于是大陈后辈年少的记忆里都留存有放学回家和妈妈一起做代工的场景记忆。

昨日会议中,远从花莲大陈一村北上,代表大陈同乡总会报告的大陈第四代赵孝严小姐令人印象深刻,四年前她辞去工研院的工作,回到花莲成立“小羊社会创新工作室”,说起回乡的起心动念,一开始是因为想传承母亲烹饪的大陈家乡味,慢慢地跟社区接触越来越多,让她更了解自己祖辈的文化,还特别前往“中研院”、台湾图书馆查找资料,梳理大陈独特的文化DNA,包含节气饮食、祭祀文化、方言小调等等。

近年来她也积极透过文化转译、影像纪录及文创商品等,推广大陈文化让更多年轻世代,甚至是国际学生来认识大陈的魅力。

对于明年的“大陈人在台湾70周年纪念”专刊,团队则规划以图文整合的杂志风格编撰,融入大陈岛不同世代的生命故事,以及当年大陈村落现况,作为让民众更加认识大陈文化的情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