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生卒年月不详,应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与孔子同时——孔子说,曾向他请教礼的学问。

后来,周朝式微,老子遁匿。出函谷关时,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以上概源于《史记.老子传》。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的本体论

1,“道”是世界总根源。“道”为“万物之宗”;他说,“吾不知(道为)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没有父母,是最开始的根儿。

2,“道”的本质是“无”。“道”的特点是:“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无”,生出来的“一”是最原初的物质“元气”,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道”是超时空的绝对,先于天地时间而生。“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运行,永不改变。世上其他的都不行,“天地尚不能久”;只有“道”可以,“道乃久”。

4,最关键的,“道”是独立意志。一是,“道”无所求、无所争、无所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二是,“道”不受约束,“道法自然”,随意任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用“玄览”的直观方法认识“道——老子的认识论。

1,不赞成靠感觉经验获取知识。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2,也不赞成靠间接经验获得知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知识多了,对道的掌握就少了;不如反过来,不断减少自己的知识,达到无为境界,也就掌握了“道”。

3,认识“道”要靠“玄览”这种神秘的直观办法——先要“涤除”,把自己内心打扫干净,清除杂物,以“致虚极,守静笃”,然后“玄览”,去发现“大象无形”、“道常无名”之“道”。这种悟“道”的方法,有点儿类似于“参禅”。

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包括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等都是。

2,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强调要关注事物的变化,不过解决的办法有些消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他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这样,就能够“柔弱胜刚强”。他赞赏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小国寡民”——老子的社会理想。

1,持“现实批判主义”态度,表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百姓饥寒是大小地主造成的。“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芋”——这样的贵族和强盗没有区别。

2,他反对当时的周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忠信的不足,是大乱的祸首。

3,主张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状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关于社会治理办法,他主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太聪明了不好管。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要先“使民常畏死”,具体办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