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已经78岁高龄的僧人法显(334—420年),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危险的一次旅行。

在完成赴古印度、东南亚历时13年的旅行求法后,这一年,法显搭乘从师子国(斯里兰卡)经耶婆提国(印尼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出发的商船,试图携带他多年求集的佛经返回广州。

然而商船一路却两次遭遇暴风雨,在第二次暴风雨即将摧毁商船之时,满船的200多位商人非常恐惧,说行船两次遭遇暴风,一定是因为运载了僧人的缘故,于是乘客们纷纷鼓噪,说一定要把78岁的法显、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扔到海里去献祭海神,以此来平息风暴。

拯救:中国僧人法显

生死存亡之际,一位印度的佛教徒站了出来。

我们后世能够知晓有法显这么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佛学家,应该感谢这位英勇无畏的印度人。

这位印度人挺身而出,护卫着法显,并且厉声呵斥各位乘客说,如果你们要推这位僧人落海,那一定也要一起杀了我,我听说汉地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否则我到了汉地,一定会举报你们杀了这位僧人!

乘客们犹豫了,最终,他们放弃了这次谋杀。

而在经历了近乎绝望的“水尽粮绝”的漂流后,法显没能到达广州,但命运和历史仍然眷顾这位伟大的僧人和他同船的乘客们,他们最终,随风漂流到了山东青州,在历经九死一生后终于获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8岁留学归来的法显,被一位挺身而出的印度人施救

今天,在中国与印度,因为印度军队入侵中国边境事件,双方剑拔弩张,中国人又开始憎恶起“印度阿三”的时候,最爱君要来讲述一个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故事,讲述中国僧人是如何不远万里奔赴印度求法留学,以及中华文明如何受惠于古印度的故事。

是的,就像唐朝之于日本的遣唐使,古印度之于中国,也曾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和授业恩师。

被嘲笑的“印度阿三”

尽管很多中国人习惯调侃、嘲笑“印度阿三”,可你或许并没认识到,“印度阿三”在中国,却是神一样的存在。

实际上,在中国现有的佛教神祇中,超过90%的中国佛教徒顶礼膜拜的神灵,都是“印度阿三”。

那位与孔子差不多同龄,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的佛祖释迦牟尼,此刻,看着中国人与印度人100多年来的恩怨情仇,不知是该“拈花微笑”,还是做慈悲的俯视状呢?

佛祖无言。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河西走廊和山西、陕西一带的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来自古印度犍陀罗地区的佛教印迹,仍然如此深刻和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积山石窟的雕像中,隐藏着犍陀罗的印迹

走进开凿于后秦(384-417年)、西秦(385-431年)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早期洞窟,70、71、74、78、165号窟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的造像,仍保持着雄健高大、鼻高耳垂、眉细眼大、宽肩细腰、服饰多外着半披肩袈裟,衣纹呈现凸起均衡密褶的犍陀罗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印度的佛教哲学、佛教艺术开始源源不断地经西域一带,传入河西走廊和中原腹地,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到河北磁县的南北响堂山石窟,犍陀罗式的古希腊古印度佛像雕刻艺术,都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个,中国人从宗教、哲学到艺术,都如饥似渴学习古印度的时代。

尽管持续多年的边境冲突,让中印两国彼此芥蒂、冲突,但历史,仍然在为我们塑连着精神的纽带。

古代中国:到印度留学去

我们把眼光再次移回法显。

公元399年,后秦弘治元年。

这一年,法显已经65岁了,他决定从长安出发,走陆路,从河西走廊、经西域进入古印度,去寻求佛法。

当我们后世沉浸在玄奘西行的伟大故事中时,其实,远在玄奘西行的三四百年以前的魏晋南北朝乱世,中国的佛教徒们,便开始远赴古印度求取真经了。

公元26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朱士行,远赴西域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求取佛法,此后,更多的中国僧人越走越远,开始试图进入古印度求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士行之后,中国掀起了到印度留学求法的高潮

而法显,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真正进入古印度,并最终成功归来的求法僧。

在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土以后一两百年间,翻译杂乱的佛经歧义迭出,魏晋南北朝的乱世迷茫,加上统治者的支持拥护,使得中国的佛教,开始经历一个从送进来,到走出去学习、拿进来的阶段,而法显所处的时代,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中国向古印度学习的巅峰开启阶段。

东晋末年、刘宋初,中国更是掀起了一个向西域、向古印度求取佛法的高峰。

在朱士行之后、法显之前,中国已经有康法朗、于法兰、慧常、法净等至少14位见诸记载的僧人开始试图远赴西域和印度求法了,而在法显之后,远赴印度留学、取经的僧人,有史册记载的,更是超过了百位之多。

印度人对中国僧人,也尽显尊重和热情慷慨。

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法显和几个僧友一起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对此古印度的僧人都对法显等人的远道而来表示了赞叹和敬佩,《佛国记》记载道,古印度的僧人们对于法显等人的到来非常欢迎,说,你们从万里之遥来到这里,这是我们的师傅、师傅的师傅们,都从来没有见过的。

由于感慨古印度对汉地僧人的敬重,和法显一起同去的汉僧道整,发誓留住古印度,不回国了,因为古印度人对于中国的僧人们,并不排外,相反却是非常的敬重有加。

对于法显,古印度人也是热烈欢迎他将取得的佛经,传回到中土的异国他乡去。

这是一个开放、伟大的古印度。

伟大的传教士:印度来华僧

而同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们,也开始出现了。

我们今天提到的传教士,往往都是说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殊不知,远在一千六七百年前的魏晋南北朝,那些古印度的佛教徒僧人们,便开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老的传教士:从海路远赴中国的达摩

三国孙权时期,“世居天竺”的“康僧会”便开始进入吴国地区传教弘法,而从公元3-6世纪,从古印度经海路进入广州,再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佛教徒更是层出不穷:从求那罗跋陀、求那跋摩(译名功德铠)、求那跋陀罗(译名功德贤)、僧伽跋陀罗(译名众贤),再到大名鼎鼎、公元526年从海路抵达广州的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这些古印度的僧人们,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古老的传教士。

他们带着理想、宗教、佛法、哲学而来,许多人最终,也将生命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感恩:古印度对中国的情谊

法显之后200多年,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秘密西行求法,五年后,他终于抵达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

对于玄奘的到来,那烂陀寺的主持戒贤,不仅下令在物质上为玄奘提供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出入乘象、并且享用专供国王和知法者食用的大人米),并且前后历时七年,向玄奘悉心传授瑜珈论、顺理、显扬、对法等佛教经论;而就在玄奘东归大唐时,古印度的戒日王更是赠给了玄奘数万金钱和许多头青象,并且戒日王等十八国国王,还分别为玄奘垂泪送行,情谊可见一斑。

正如我们真诚无私地对待日本的遣唐使一样,我们也不应忘记,古印度人,是如何无私地对待和传授,这些来自遥远中国的求法僧的。

玄奘归国16年后,公元671年,唐朝咸亨二年,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位伟大的求法僧、义净,也从广州出发,经由海路抵达了古印度,并在那烂陀寺留学了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奘后又有义净,唐宋僧人仍多有赴印求法留学

根据义净所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仅仅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到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这50年间,光义净所知的就至少有57位僧人(包括义净本人,也包括今属朝鲜的新罗、高丽,今属越南的交州、爱州等地的僧人)到古印度和东南亚一带游历求法,其中古印度,则是僧人主要前往求法的地点。

即使到了北宋,中国的僧人们,还在源源不断地奔赴古印度留学求法,公元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僧人怀问、得济、永定、得安四个人,还从中印度的摩竭陀国求法归来,此后,由于西夏的阻隔,以及随着伊斯兰势力开始入侵西北印度,中国远赴古印度留学求法的运动,才告诸中断。

至此,一段持续了600多年的中国僧人赴印度求法史,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回顾古今,在最爱君看来,即使如今中印之间摩擦不断,我们仍然需要谦虚地看待这段古老的历史,因为忘却过去,就难以面向未来。

在我们喜欢谴责日本人忘恩负义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重新审视一下,衷心地向我们的邻居、印度,给一个赞,说一声:谢谢呢?

因为战争不会永恒,只有和平与情谊,才能穿越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