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导语: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对辩术有哪些影响?孔子拥有话语却没有话语权,道家远离权力中心,快乐的庄子。

历史上曾出现三大乱世,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乱世不仅是烽火连天的“兵战”,也是外交纵横家们的“舌战”,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外交纵横家长袖善舞、纵横捭阖、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大国小国合纵连横,将语言艺术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么这些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技巧是如何形成的呢?

笔者认为,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学派辩论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两面性墨家思想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本章节着重讲述没有话语权的儒家和远离政治的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孔子拥有话语却没有话语权

孔子首先是一个集大成的思想者,伟大的教育家,这个是没有疑问;在社会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中央集权,各阶级按照封建伦理道德各行其责使社会达到和谐,孔子虽然是一个坚定的改良论者,却是一个失败的说服者,其主张一直未得到重用。

一心想成为政治家的孔子,但其政治生涯很短,直到鲁定公八年,孔子才开始做官,从中都宰,到司空,后来又做到主管司法的大司寇;此时,孔子提出削弱家臣实力,实际上就是削弱大夫势力,而这时大夫掌控国家权力,结果孔子被鲁国执政王季桓子疏远,只好离开鲁国而周游列国。

政治上失意的孔子,只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育身上,通过授课将自己的主张传授给弟子,把自己的仕途期望转嫁到弟子身上,让他们成为自己理想的践行者和培育者。然而孔子用自己的“仁”“德”“礼”理论说服学生,说服了周围的人,却说服不了君王。

孔子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权力名存实亡,礼崩乐坏,孔子所推的“仁”、“礼”在自然也就失去了上层建筑的基础。

其次,孔子提倡的“礼”、“德”、“仁”等一系列非战主张,与当时诸侯国兼并战争,逐鹿中原的现实是不相符的。孔子要通过“仁”、“德”来劝服君王,结果孔子在鲁国并不受重用,鲁哀公经常问政于孔子,却不采纳他的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家,远离政治中心

儒家的孔子和墨家的墨子都信仰天,认为天最大;然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却认为最大的不是天,是道。老人认为天地间最根本是道,道是无为的,人也应该遵循这个道理,为政者也应该采取无为而治,去掉民中的智慧和欲望,顺其自然而生活,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大治。

《道德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弱其智;实其腹,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认为,道法才是人应该遵循的东西,“圣”和“智”的状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有圣人和智者只适用于少数人,老子所倡导的是让普通大众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不是夸夸其谈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