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指南针,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你眼前有一座山。毫无阅历,那就是“看山是山”,觉得这座山也就如此,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有点阅历,那就是“看山不是山”,你会思考更深层次的真相。

等你的心境逐渐圆满,那就是“看山还是山”,并没有以往的幼稚和复杂,只剩下“洗尽铅华”的淡然和豁达。

这,就是所谓的“三重心境”。我们达到哪一重境界,那我们就会走什么样的道路,过什么样的日子,享受什么样的生活。

老了才明白,决定人这辈子命数的,都是这几种心境。

一、允许一切发生的心境。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一个人最大的活透,莫过于允许一切事情发生。

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哪怕我们不允许,不接受,不承认,也还是改变不了生活的现实。

比如说失业,单位非要裁掉我们,那我们也没办法,只能逆来顺受。面对不幸的遭遇,人与人之间的心境差距,就体现出来的。

有的人不能接受失业的现实,就整天借酒消愁,或者怨天尤人,处境愈发不幸。而有的人可以接受失业的现实,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日子依旧平淡、安稳。

何谓允许一切发生?就是说,我们要“顺其自然”。自然如何发展,环境有什么变化,是否遭遇不幸,既然我们无法干涉,那就选择尊重、接受。

允许一切发生的人,心境都特别积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和光同尘的心境。

这人跟你的三观不一致,那你就会排斥他;这个环境的氛围你不太喜欢,那你就会排斥这个环境。到哪都排斥,你就会成为异类。

“排斥”二字,说明了两点。首先,矛盾愈发尖锐;其次,无法跟环境中的人与物融为一体。

我们去旅游,不太喜欢这个地方的环境,那我们旅游几天就走了,问题不大。而我们在某个单位上班,如果我们不喜欢这个单位的环境,却又做不到辞职,那我们不就跟环境格格不入,活得痛苦了吗?

绝大多数人,包括精英,都没有选择环境的权力,只有被环境选择的份。比如说,你在编制内上班,各种人情世故层出不穷,你不喜欢人情世故,难道就要离开编制内?

没必要如此。人在江湖,本就身不由己。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排斥一切,而是选择“和光同尘”,跟身边的一切人与物,完全交融。

这个环境如何,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与之相处;那个环境如何,我们就以那种方式与之相处。反正,适应一切环境,才是吃得开,混得好的根源。

三、潜龙勿用的心境。

很喜欢《周易》中的一个词,潜龙勿用。没啥实力的时候,要像蛟龙一样,及时潜在水底,积累实力,等待机会降临。

潜龙勿用的本质,就是“耐心”。耐得住寂寞的人,跟耐不住寂寞的人,所过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张良四处逃命,中途遇到了大名鼎鼎的黄石公。黄石公考验张良,张良也通过了考验,就给了他一本《素书》。

黄石公跟张良说:“读之可成帝王师。十年后天下大乱,自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张良听了黄石公的话,就跑到了下邳藏身,还花了十年的时间细细研读《素书》,才有了后来“运筹帷幄”的谋圣之名。

生活,永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细水长流的。谁能忍受寂寞的折磨,谁能在寂寞当中熬出头,谁就是生活的赢家。

四、看山还是山的心境。

年轻人看一座山,就觉得这只是一座山,没有什么可稀奇的。有点社会阅历的人看一座山,就会联想到其他的事,认为这其中有着一定的大道理。

已然活明白的人看一座山,就会觉得山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不需要繁杂,也不需要装饰,只是保持自然的姿态,便足矣。

这就是“看山还是山”的心境。你特别讨厌一个人,一开始你会仇视他,后来你会采取谋略算计他,最后你会对他不在乎,无所谓,接受了他的存在。

随着一个人逐渐活透,那他的心胸就会变得宽阔,不在乎眼前的取舍得失,而是淡然地接纳、承受一切。

这人懂得礼貌,是君子,我们可以接受他;这人总喜欢耍小手段,是小人,我们也可以接受他。因为我们明白,身外的人与物如何,那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与其纠结,不如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如何看待我们。一切,都是相互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