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四字简短,却凝结了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成为后世将帅心中难以企及的标杆,他们梦寐以求的辉煌成就。

封狼居胥,意为登临狼居胥山祭天。狼居胥山,今为蒙古国肯特山。此词不仅代表实际的地标,更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犹如二战胜利后,于东京设坛,缅怀华夏烈士的英勇与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真正能够完成封狼居胥壮举的英雄仅五人。他们英勇无畏,成就卓越,为后世所敬仰。

【饮马瀚海,功冠三军——霍去病】

霍去病,大汉骠骑将军,他不仅是封狼居胥的开创者,更是后世将帅仰望的璀璨星辰,其英勇无人能及,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于汉武帝登基之前,西汉朝野崇尚“黄老之道”,秉持着休养生息的策略。对于匈奴的侵扰,西汉一直采取和亲的方式以求和平。

大汉国库丰盈,资金充裕,汉武帝刘彻这位英明领袖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汉的反击序幕正式拉开。

西汉将军,年仅24岁便离世,然而在他18岁时,已率领八百精锐骑兵深入匈奴腹地,凯旋而归,其英勇无人能敌,因此被汉武帝赐予“冠军侯”之荣称,从而衍生出“冠军”一词。

年仅二十的霍去病以骠骑将军之职连战连捷,挥师祁连山,斩敌近十万,令匈奴胆寒。汉武帝因之设立河西四郡,西域之路畅通无阻,此举在中华历史上堪称丰碑。

21岁的霍去病与将军卫青再度进军漠北,歼灭匈奴七万余众,直达狼居胥山,庄重举行祭天仪式后,满意而归,横跨瀚海,英勇无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瀚海,亦即今日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是那曲中李健所吟唱的《贝加尔湖畔》之源。这片浩渺的水域,承载着历史的深沉与文化的瑰丽。

经此一战,匈奴在漠南之地再无王庭立足,汉朝多年的匈奴之患终得解决,边境得以安宁。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以24岁之龄辞世,汉武帝深感痛惜,下令将其陪葬于茂陵。更依祁连山之形,为其筑墓,以示尊崇与纪念。

霍去病,被誉为天神的化身,降临人间,为华夏带来希望。当他完成了拯救的使命,便如同流星般,被天穹召唤,重归天际。

霍去病的一生虽短暂,未满24载,却为汉朝注入了数百年的国运之力。我们不宣扬迷信,但对其生平仍感匪夷所思。

自那时起,边塞蛮族以“男子汉”尊称汉朝男子,意指“一汉胜五胡”。汉族、汉字等文化符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脉,成为其独特标识。

汉武帝的豪言“寇可往,吾亦可往”历经千年,仍回荡于世间,彰显着帝王之勇与国士之担当。这句宣言,既是战鼓,也是号召,永远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燕然勒石,都护燕然——窦宪】

自霍去病、卫青大败匈奴,迫其四处流窜,匈奴内部纷争四起,终分为南北两部,各领风骚,局势复杂多变。

南边匈奴势力薄弱,长期臣服于汉朝之下;北方匈奴则不断壮大,终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公元89年,汉和帝初登大宝,南匈奴遣使陈情,恳请朝廷发兵北征,以御北匈奴之侵扰。

窦宪身居侍中之职,手握内外大权,既能洞察朝廷机密,又可宣示天子意志,权势显赫,无人可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官场上一帆风顺,他仍不满足,依旧四处拉帮结派,助纣为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欺压百姓。

窦宪,一代孝子,父亲窦勋因罪遭诛,使他对法官韩纡怀恨不已。多年后,窦宪终于寻得机会,派人秘密将韩纡暗杀,为父复仇。

此事本非重大,窦宪却日渐迷失自我,未能认清自身分量。其逐渐膨胀的野心,终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都乡侯刘畅赴京参加葬礼,太后召见。窦宪担忧刘畅之策会夺其权,遂派人暗杀之,以绝后患。

这位壮士的勇气可嘉,竟敢挑战老刘家,真是不畏强权。然而,他也应该看清时局,如今世道变幻莫测,此举是否明智尚待商榷。

得知真相后,太后震怒,下令将窦宪禁足。宫廷之中,权谋游戏再度上演,而窦宪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重大转折。

窦宪深知自身难逃死罪,心生戴罪立功之念,遂挺身而出,请战匈奴,意图以战功赎罪。

窦宪领兵北征,运筹帷幄,指挥稽落、金徽等山战役,直至燕然之巅。他歼灭北单于主力,功勋卓著。班固随行,铭记此役,于摩崖山上镌刻《封燕然山铭》,以颂扬武功。

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和王维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皆借用窦宪典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此等手法在后世诗句中屡见不鲜。

2017年,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称,中戈壁新发现的一处石刻,经蒙古与中国联合考察队考证,确认为汉代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之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喋血虏庭,马踏阴山—李靖】

李靖,被誉为“大唐军神”,初在隋朝任职。然隋炀帝荒淫失政,李世民则礼贤下士,名扬四海。鉴于此,李靖转投李世民,共谋大业。

当李世民仍为秦王时,李靖已伴其左右,参与四方征战。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之乱时,更是委以李靖重任,任其为将军。

在助李世民平定四方叛乱与军阀割据后,李靖再度挂帅出征,北疆之上,他挥师抵御东突厥的威胁,捍卫国家的安宁。

李世民登基后,指派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领兵北伐定襄。颉利可汗闻讯胆寒,李靖乘胜追击至阴山,彻底铲除东突厥势力,威震边疆。

东突厥覆灭后,西北吐谷浑虽表面尊唐为尊,年年朝贡,但边境侵扰、抢掠百姓之举仍时有发生,显露出其不臣之心。

李世民深谋远虑,观察到山脉为吐谷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繁衍之地,长此以往,其势力必将壮大,终将构成大唐的隐患。

李世民下令反击吐谷浑,段志玄率领唐军取得数场小胜,但吐谷浑仍不知悔改。李世民大怒,决定发动一场针对吐谷浑的灭国之战,以绝后患。

面对遥远的距离、陌生的环境和特殊的地形,铲除吐谷浑并非易事。李世民深思熟虑,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具有远征突厥经验的李靖。

李靖年逾花甲,远赴千里作战,生死未卜,况且目的地是荒凉苦寒的高原塞外,此行凶吉难料。

唐朝时代,军事将领众多,然而除李世民外,李靖之军事才能独树一帜。其余将领固然出类拔萃,但多局限于“将才”之境,缺乏“帅才”之大气。他人领兵,李世民亦难安心。

当李世民尚在权衡之际,李靖已挺身而出,决意挂帅出征,毫不迟疑地踏上了远征吐谷浑的征程。

吐谷浑不敌李靖之师,败退之际,竟以火焚草原,企图断唐军粮道。此计虽狠,然李靖早有准备,率兵疾进,终破敌阵,吐谷浑败走。

李靖的部将皆主撤军,他却独排众议,决意分兵两路,西北西南双向夹击,此举大大减轻了长途奔袭的压力。

吐谷浑伏允可汗在绝境中选择了悲壮的自我了断,他的离去象征着吐谷浑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此,吐谷浑成为了唐朝的忠实藩属。

【直面风沙,北山破元—蓝玉】

蓝玉,明朝开国英豪,常遇春之妻兄。因其英勇善战,备受常遇春推崇于朱元璋前,终获朱元璋赏识,赐封永昌侯,荣耀显赫。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统帅15万大军北征,自大宁启程,抵达庆州后,得知元主藏匿于捕鱼儿海。

他们火速行军,昼夜兼程抵达百眼井,距离捕鱼儿海——如今位于中国与蒙古国边界的贝尔湖,仅剩四十里之遥。然而,敌军踪影仍无。

在议及班师之际,定远侯王弼沉声提醒:“我等领兵十万余众,远赴漠北,竟一无所获。

"若我们如此匆匆班师,又该如何向皇上禀报?"蓝玉对此深感忧虑,遂下令全军静默行动,不燃烟火,趁着夜色迅速行军至捕鱼儿海南岸。

蓝玉急令王弼率前锋骑兵直逼敌营,敌误以为我军缺水草,疏于防备。风沙漫天,白昼如夜,我军趁势掩杀,大获全胜。

明军无声无息地行动起来,元军一无所知。王弼带领部队突然袭击元军营地,使元军措手不及,最终被打得大败。太尉蛮子等人战死,余部投降,只有元主和太子天保奴等少数人逃脱。

蓝玉派出精锐骑兵追击,虽然未能追上目标,但收获颇丰,俘虏了敌方的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等百余人。此次行动虽未完全成功,但战果显赫。

随后,我军又成功俘虏了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其以下平章官员共计三千余人,男女老少七万七千余人。缴获了大量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珍贵物品,并夺取了马、驼、牛、羊等牲畜共计十五万余头。最后,我军还一把火烧毁了所有缴获的兵器甲胄,使其化为灰烬。

捷报飞至京师,皇帝闻之大悦,颁诏褒奖,誉蓝玉为卫青、李靖之比。继之,蓝玉再破哈剌章营,擒敌掠畜共计六万。胜利归来,皇帝嘉其功,晋升为凉国公,荣耀显赫。

【御驾亲征,马背皇帝—朱棣】

论及中国封建王朝的贤明君主,唐太宗、汉高祖、汉文帝常被赞誉;而秦皇汉武则因其雄才伟略和深远影响,令人赞叹不已。

提及半生驰骋沙场,御驾亲征塞外,且非一两次,展现出的战斗意志与血统,无疑明成祖朱棣堪称翘楚。

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挥师北上,攻克元大都,即今北京。元帝国虽覆灭,余孽却逃向北方,分化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朱元璋曾软硬兼施与蒙古贵族修好,然时过境迁,其骄纵不已。至朱棣登基,鞑靼竟敢屠戮明朝使者。明成祖朱棣遂下定决心,讨伐鞑靼,以维护国家尊严。

永乐八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至克鲁伦河,鞑靼可汗惊恐逃至瓦剌。朱棣追击至斡难河,与鞑靼激战,鞑靼大败,伤亡惨重。自此,鞑靼臣服于明朝,岁岁进贡马匹。

刚征服鞑靼,瓦剌部落又逐渐壮大,屯兵于边境,暗中觊觎中原。

1414年,朱棣再次挥师漠北,亲自统帅精锐骑兵与瓦剌军交锋。在勿兰勿失温一带,明朝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瓦剌势力受到重创。此后多年,瓦剌不敢再犯明朝边境。

十年间,朱棣三次亲自挂帅,挥师漠北。蒙古旧势力日衰,明朝终于确立了鞑靼与瓦剌的宗主地位,边境安宁。永乐年间,明朝遭受蒙古劫掠的频率,降至历史最低。

狼居胥山、鄂嫩河、燕然山、贝加尔湖,这些地名仿佛近在咫尺,诉说着历史的深邃与辽阔。如今,我们仍能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历史气息。

在农耕文明时期,拓展疆域犹如跨越重重障碍。每进一步,均须付出沉重代价。后勤供应艰难,环境恶劣,地域陌生,皆为将领士兵的严峻考验。

"封狼居胥"四字一出,震撼如同"梵蒂冈教堂祭三清"般引人瞩目,其深远意义令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