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俗话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流传至今,定是有它的一番道理。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之中,"拍马屁"这种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当然,这一行为在仕途或者职业生涯中出现得最为频繁。若细看古人的"拍马屁"之道,便可发现有些古人拍起马屁来毫不含糊,真可谓得心应手,还有甚者能将"拍马屁"这门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后人难以企及。故本文将从古人们"拍马屁"的故事着手,介绍"拍马屁"一词的起源以及产生这门艺术的背后逻辑,再研究古人们的"拍马屁"之道,最后加以总结和反思。

"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这一词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的蒙古是一个产马大区,百姓们常常牵马在路上溜达,所以也就避免不了与人相遇。相遇以后,若对方觉得你的马较为雄骏,为表示对好马的欣赏,便会拍拍马的屁股,称赞道:"好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有些马并不是什么好马,可马主人的身份地位比较高,所以一些路人出于攀附的小心思,也不管马儿是否雄健,是否是好马,反正先往马屁股上面拍一拍、夸一夸准没错。因此,"拍马屁"一词就这样慢慢流传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拍马屁"一词逐渐引申为一种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讨厌行为。当然,这里所说的"讨厌"指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说的,若是站在"马"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一种非常舒畅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拍马屁"这个词是从元朝开始的,但是这种行为却远在这之前就已产生,只不过那时候把这种行为称为"谀"。

而说到拍马就不得不让人想起"溜须拍马",那为何会形成这样的词语组合?其实也存在典故。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的是北宋时期的丁谓,其作为寇准的下级,非常细心。在一次中书省的宴会上,丁谓见寇准不小心把羹汤沾在了胡须上,便连忙起身为寇准擦抚胡须,把在场的人都恶心了一遍。这样的阿谀奉承的行为与"拍马屁"在实质上并无二样,故人们把这两者组合起来,所以就有了"溜须拍马"一词。

"拍马屁"这门艺术产生的背后逻辑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世界上会产生'拍马屁'这种行为,并且这种可恶的行为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还能够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拍马屁"这一行为的本质是一方摆脱客观事实或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夸大事实,从而达到谄媚讨好另一方的语言行为;亦或者是一方利用卑微(甚至卑贱)的动作来奉承另一方的动作行为。

所以在我看来,"拍马屁"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还能在历朝历代频繁出现,完全是因为一个"利"字。

若不是为了"利",有多少人甘心向别人点头哈腰,甚至是做出令人作呕的语言或动作。就拿下面这位为例:

《史记·佞幸传》中记载:"邓通,无它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通画像

讲的是汉文帝曾患上痈疽(一种化脓毒疮),一无是处的邓通便经常为汉文帝吮吸脓水。假若不是邓通想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与重用,他哪里肯这般恶心自己,去吸别人的脓疮?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这一点看得最清楚,他曾在《史记·货殖列传》写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天下之人熙熙攘攘,无不是为了利益而来。当然,这里的"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利益,也可以看成是心灵上的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也说:"拍马是为了骑马。"这也有力地证实了"拍马屁"的目的所在,如果不是为了能够往上爬、能够获得利益,谁甘心去拍马屁呢?

法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奉承者靠听他话的人养活自己。"这也点明了"拍马屁"者和被拍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利益关系。

所以说"拍马屁"这一行为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奉承者可以通过"拍马屁"获得利益,被拍者为达到内心的满足,也肯吃这一套,故"拍马屁"能够频频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

讲完了"拍马屁"起源及其产生的背后逻辑,那么下面就来介绍古人的"拍马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