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

这本书是1895年出版的,那年也是中日甲午海战惨败的一年,书的作者叫古斯塔夫·勒庞,一位法国的心理学家,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探讨人们在群体中的表现,有多么的,怎么说呢,无脑不讲理!对,就是这意思。

勒庞这本书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别看群体里面人多,声音大,有时候那决策,真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他提了个词叫“群体心理”,简单说就是人多胆子大,脑子简单。他想让读者明白,面对群体,得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跟着感觉走,容易走火入魔。

这书一出来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至今都有人引用,讨论。他是真的想让读者了解,群体中人的那些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行为,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好让读者在混世魔王多的时候,脑袋清醒一些。

个体的疯狂是很少见,但对于集体来说却是常态,这句话其实就已经很高度的概括了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了,19世纪下半叶其实是比较动荡不稳定的,是群体活动相对比较频繁出现的世纪,也是出现重大转折点的世纪。

动荡的时刻也是观察群体的好机会,那么这位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勒庞,就通过观察群体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群体是一群没理性,无意识,智力低下,超级极端的,并且对于群体来说,群体与群体之间是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状态的。

虽然群体有些时候可能也会表现出比较高尚的道德,但也不过是在这群体的某种氛围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射举动罢了,并不是表明他们真的道德高尚,而一个原本理性智商正常的人,一旦处在这种集体里就会受到这个集体氛围的感染,变得不理性无意识且疯狂,并会做出一些平常一个人不会做出的极端的举动。

《乌合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非常不爽的!勒庞似乎觉得自己不是乌合之众的一员是吗?我的意思是作者并不是站在平视的角度上去探讨群体心理,而是把人分为三教九流三六九等,然后以一个精英阶级的视角去俯视别人,所以读这本书会给人一种厌恶感,这就好像乌合之众这个书名一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虽然作为读者的我很认可他在书中的众多观点,但我无法把自己带入精英阶层这个身份角度,所以读这书时就有被歧视鄙视的感觉,所以就感觉极为不爽!

不过不得不承认勒庞对于乌合之众的观察是非常入微到位的,这也是为什么过了100多年这本书在今天还能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原因,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乌合之众的例子,别生气啊朋友们,我想说的是网民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包括我在内,遇热点事件就非常极端而且非黑即白,对事物的认知是没有中间状态的,但如果你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意识的人,就会发现勒庞说的也不是完全就正确的,就以我自己读这书的观点感受,我个人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并不是处于一种完全无意识非理性的状态,很多人所以要躲在群体里其实就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因为现在社会对个性的包容度比较差容忍度也比较低,所以如果你太有个性就有可能会站在群体的对立面,成为被攻击被打击的一个对象。

就拿我这几天的事来说吧,我前几天买了一双鞋,颜色是比较醒目的亮色,就是在人群中就一眼能看见被挑出来的那种,又配了颜色同样醒目的上衣,那周围人就言论四起了,我可并不认识这些人,有人说挺会配色,好看!但大多数人就看不惯,内意思现什么现啊,能不能低调点,也不怕被人跟。这就是上面说的社会对个性包容度是很低的,但如果你和他们一样,保持他们的认知水平就会在群体里获得一种所谓的安全感,就像网上的一些网友一样,他们其实应该知道自己跟风骂并不是理智行为,也可能知道人性其实是复杂的,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的,我想他们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就是跟风骂,跟风褒贬可能会让他们获得一种我上面说的安全感吧,所以他们才会去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我个人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并不完全是智力低下无意识的,我把这种行为起了个名称,这种行为我就叫它合群安全性无奈行为吧。

《乌合之众》

\"在群体中,个人的意识几乎完全消失,思维能力显著降低。\"

\"群体永远不渴望真理,他们只需要确认自己的偏见。\"

\"群体对强权的服从几乎是本能的。\"

\"群体很少被真理和理性所引导,更多是被情感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

\"群体的决定,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带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强迫性。\"

上面这5句是书中的,群体这个词高频出现,这些语句说明了人在群体中时,往往会失去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容易受群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导致整体的思维水平下降。而群体不是在寻求事实的真相,而是寻找支持和加强他们已有偏见的信息主导和压制“正确”性。这似乎就表现出了群体思维中常见的确认偏误问题。群体中的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服从那些显得权威或强势的领域领袖,即使这种服从有时并非出于理性的判断。群体行为主要是情绪驱动的,而非逻辑或理性决策的结果。在群体中情绪和激情比冷静分析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群体作出的决策常常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使群体成员即使在决策不合理时也会感到必须遵从。

那么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使我联想到了电影《十二怒汉》。这部1957年的电影,大家都应该看过对吧,中国也翻拍过,翻的比较垃圾,就是通过一个陪审团的故事,深刻展现了群体心理和个体在群体压力中的行为表现。

十二名陪审员需要就一个谋杀案作出无罪或有罪的裁决。一开始,大多数陪审员都急于认定被告有罪,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案件存在疑点。这里面就能看到勒庞提到的群体心理现象——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人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判断,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但电影也展示了个体如何通过理性讨论和坚持原则,影响并改变了群体的决策。这似乎也与勒庞的观点相呼应,即尽管群体往往表现出非理性,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坚持还是能引导群体向更理性的方向发展。但这里我也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意见者是十二陪审员中的一名,他是参与者也是决策者,所以他的不同意见和言辞还是有份量的,但如果没这角色或其他意见者数量庞大会怎么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怎样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乌合之众确实是比较值得读一下的,但也请大家持辩证思维去阅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