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菜市场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地方,而汉中农村菜市场更具特色,不仅有浓浓的“烟火气”,更有淳朴的“人情味”。这里的菜市场与大城市那些商业味重,人情味淡的菜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个在乡土熟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品交换场所,也是一个农村人沟通联络感情的社交场所,更是我们这些离乡的汉中游子充满美好记忆的精神寄托场所。

01

行走在汉中农村菜市场,扑面而来的是新鲜的“水乡气”。汉中老家农村菜市场卖的物产颇具江南水乡气息,刚从池塘挖出来的“菱角、荸荠、莲藕、莲蓬”散发着新鲜的泥土味,卖菜的大多是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瓜果蔬菜都是她们自己家里种的,卖菜对她们而言,更多是一种打发时间的休闲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网络

她们既不高声叫卖,也不爱与顾客讨价还价,东西卖的极便宜,一两块钱便可以买四五个大莲蓬,或者一大把洁白的栀子花,有时卖不完的黄杏,也会慷慨地送给顾客一捧;每年七八月间,市场上会卖一种叫做“地瓜”的本地蔬菜,此“地瓜”并非红薯,它的学名叫做凉薯,可以当水果吃,肉质紧实甜脆,拿手轻轻撕下白色外皮,就露出雪白的果肉,清甜微凉的口感,非常适宜在夏季消暑解渴。每年春季,人们还会把从山上采来的鱼腥草、蒲公英、香椿等拿到市场卖,家乡人喜食鱼腥草,吃法简单,拿水洗净凉拌,口感独特。

汉中农村菜市场“人情味”十足。这里是一个熟人社会,完全不同于城市中的陌生人社会,在这里人们不会为价格斤斤计较,因为买卖双方基本都是本乡本土的熟人,甚至常常见到买者要给钱,而卖者坚决不收,两个人像吵架一般激烈争执的场景。小时候,我喜欢和父亲一起逛菜市场,市场里卖东西的人,大都和父亲相熟,每次去赶早市,更像是跟随父亲去拜访他的老朋友。

在老家菜市场入口卖“炕炕馍”的王叔是我们本村人,是父亲儿时的玩伴,早年一直在外做生意,开过火锅店,卖过烤鸭,做过川菜厨师,最后回老家,在菜市场门口租了门面,干起了卖炕炕馍的营生。

我老家汉中洋县的炕炕馍,属于汉中核桃馍的一个流派,为什么叫炕炕馍?其实就“炕”而言,本意是“干”“烤”的意思,因此,我们洋县人把烙烤的馍叫炕炕馍,这是一种内薄外厚的长方形烧饼,个头比小巧的宁强核桃馍大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炕炕馍 | 图源网络

每次路过他的门面,他都要挺着高高隆起的啤酒肚招呼我们,飞快地装几个刚出炉的热馍硬塞给父亲,父亲一旦做出掏钱的动作或者稍有推辞,他便黑着脸,说些“你要给钱,就再不来往”之类的话威胁,让人无法拒绝。

饼要放在特制的炉子里烤的酥黄,还要撒上核桃仁、花生仁,刚出锅的炕炕馍外面一圈香软,中间部分酥脆,核桃和花生味侵入馍中,滋味浓郁。王叔做的核桃馍用料十足,价格公道,一个馍只要一块五,一个大人足够吃饱,王叔的生意极好,核桃馍每天只卖到10点。稍微起晚的人就吃不上了,你再央求他,他也不做了,因为他还要赶去打麻将,因为好吃好玩好打牌,他离了三次婚,人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王好耍”,调侃他日子过得潇洒。

02

汉中人爱吃皮蛋,把皮蛋叫“变蛋”,老家菜市场里有专门卖变蛋和现包变蛋的摊位,常年蹲在市场角落卖松花变蛋的张叔腿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过去家里穷,在村里常被人欺负,父亲当村干部时给过他不少帮助,他自强不息,靠着养鸡鸭和卖松花变蛋,把一双儿女送进了大学。

他不仅卖做好的变蛋,也给人现包变蛋赚加工费,他做的松花变蛋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很多人愿意走十几里的路 把一筐筐新鲜的鸡蛋、鸭蛋送到他这里请他包松花蛋。他用一种自制的加了松枝的草木灰泥料,熟练地包裹在蛋壳上,这蛋壳就变成了土黄色,蛋黄蛋清也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变化。

小时候的我十分好奇,不知他是如何让一个个普通的鸡蛋变成黄色透亮的胶状固体,如何让蛋里面长出逼真的松枝花纹,这其中的蕴含的化学变化,年幼的我并不能了解,只认为他是会魔术的手艺人。

每年夏天,父亲都要带着我,提着一筐自家鸡下的蛋来请他帮忙包变蛋,包好的变蛋在瓦罐里放置个把月后,就变成了我家餐桌上的美味。农忙时节,干了一天农活的父亲回家后,母亲总要给他剥几个变蛋,凉拌来下酒吃,父亲吃的酣畅,但也总忘不了留一些给我吃。每到过年,沉默寡言的张叔总会提着几十个变蛋或一只鸡到我家拜年,他放下东西就走,从来不会说一句祝福或者感激之类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网络

在市场出口摆摊卖豆腐的德华叔,年轻时留着偏分头,酷似香港明星刘德华,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多年以后,只能在心里把他记为德华叔,他是父亲早年在粮站工作时的同事,后来辞职,起早贪黑做起了豆腐生意,每次见他,他都要和父亲亲热地聊几句,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娃又长高了”,然后捏给我一把五香豆腐干吃,他做的五香豆腐干咸中带鲜,软硬适中,我一口气可以吃十几片,离乡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香的豆腐干。

大人们赶早市是为了买菜,而我们这些小孩赶早市,更多是图吃。

汉中的农村早市卖的最多的就是热米皮、菜豆腐,这是汉中人最喜爱的早餐,汉中当地的热面皮喜欢用重油,面皮蒸出来要刷上熟菜籽油防粘,放入碗中,还要再加上油泼辣子、香油、麻辣油,各种油香和米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汉中人独特的味觉体验。

老家菜市场最有名的是大树下面皮店,卖面皮的是我本家的堂姐,她家的热面皮兼具“白、光、薄、筋、软”的特点,她家独创了一种特色吃法,把刚蒸出来冒着热气的面皮,一整张直接溜进食客的碗里,不用刀切,这种吃法保留了更多热气,因此更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网络

在众多面皮店中夹杂着一家河南包子店,显得鹤立鸡群,店主胖阿姨是市场里唯一的外地人,她卖的河南小笼包皮薄馅多,生意很好,我们这些周边村里的80后基本都是吃着她的包子长大的。小时候,考试成绩考的好,父母就会带着我来她家吃一笼小笼包,喝一碗八宝粥,她家的八宝粥里有刚从市场买的本地新鲜莲子,非常香甜。记得上高中时,我和同学一起到她家吃包子,吃完才发现口袋里的钱丢了,怯生生地问阿姨,能不能改天再送来,阿姨笑盈盈地说“没事,你们赶紧上学去”。

每次回汉中老家,我都要去菜市场转一转,市场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大改变,时间彷佛在这里停滞了,各种店面、摊位仍在它原来的地方,只是主人变了。

德华叔早已不再卖豆腐,听说他给儿子在汉中市里买了房,安享晚年去了;王叔前几年得了脑梗,炕炕馍店早就转给了别人,新店主传承了他的经营风格,依然坚持只卖半天;张叔卖皮蛋的摊位早就不见了踪影,因为皮蛋含铅高致癌的传言让人们敬而远之,市场上化学腌制皮蛋代替了工艺繁琐的手工皮蛋。大树下的面皮店依然还在,但主人换了几茬;只有河南胖阿姨的包子铺还在,多年未见,她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但笑容依然亲切,见我站在店门口,她笑盈盈地说了句“回来了,快坐”,端上来的还是我喜欢吃的鸡蛋韭菜包子和八宝粥,味道和从前一样好吃。

只是当年爱吃包子的少年,已成了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

作者 | 长安客 | 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