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影视作品中,曾着重描写民国文人的浪漫岁月,其中诸多民国大师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风花雪月,也曾让我们对这个年代产生无尽的幻想。

和一些言论例如魏晋时代荒唐又美好一样,很多的影视作品和网上的文章也不止一次向我们暗示了民国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年代,更有如高晓松之类的人称赞民国为美好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如果只聚焦于民国大师们的生活,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浪漫。然而,民国不是只有顶流社会的大师们,还有更多的普罗大众。

那个年代不仅仅有诗歌唱和,还有无尽的战争,贫困和饥荒。本文将结合史料来和大家扒一扒真实的民国普通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自我调侃,那些所谓的大势和我个月薪3000的人有什么关系。

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月薪3000常常成为一个很低但又很普遍的工资数据,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更买不起任何较好的奢侈品。

但是,虽然自嘲归自嘲,3000元的底薪还是能够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

市面上的均价大米不过2块9,即使较贵的大米也不过是5块,300元足以解决我们的基本粮食需求。

至于油盐类,一瓶普通的植物油为68一瓶,足以消费三个月甚至更久。盐也不过两元一包,足以消费两月甚至更久。而肉类,市面猪肉均价不过十三四,3000元的月薪足以满足一周一两次的肉类消费。

因此,即使抛开1000元一月的房租,其实底层人还是可以通过基本工资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条件。虽然我们抱怨穷的响叮当,但绝对不会因为饥饿而困苦。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残酷的数据,我们一直到1987年的时候才宣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1987年以前全国依旧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饥饿温饱问题。

仅就这一点,民国就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所谓的浪漫全都是扯淡,当时的百姓多数还为明天的一口饱饭而艰难奋斗。当然这些都只是虚的,接下来我们来看具体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收入方面,关于民国时期的全国收入调查,本文采用了卜凯和李景汉等学者的研究数据,并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家庭为调查主体来展现。

据统计,在1921年到1938年之间,学者曾抽查了全国的部分农家全年总收入,其中浙江地区的农家平均收入为186,安徽为250,河北为145。

而根据卜凯的统计数据,1921年到1925年,全国农家的全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为334元。

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一个农家的年收入大概在334元,而分摊到各省份,这个数字更少,尤以河北为代表,仅仅只有145元。

要知道这可不是个人的收入,而是一个家庭的收入,虽说当初的钱比现在要值钱,但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听到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只有3000元,也依旧会大为震撼。

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期,底层民众的收入是相当之低的。

此外,学者曾在1921年到1925年对全国的2866户农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四川峨眉山的农家为例,其农作物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20%,畜牧收入占比27.4%,家庭工业收入占比22%,树木收入占比14%,用工收入占比13.6%。

根据这个数据可知,民国的底层民众可不仅仅像我们一样,靠着摸鱼混日子能够拿个3000工资,而是需要进行各种工作才能拿到这基本收入。

首先自然是种田主业,这是当时所有农家的核心工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田最耗体力,但收入依旧非常微薄。

因此,当时的农民多数还养鸡和养猪。

以成都平原的农家为例,成都平原的农家平均每家养猪6~8头。此外还大规模的养鸡,用鸡换钱鸡还能生蛋,同样也能换钱,但收入不过与种田收入相当,依旧很微薄。

所以农家里的女性还会辅之以家庭手工业,例如养蚕,纺织编织草帽,这是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的模式,在当时十分普遍。

但这还是不够,以四川涂家堰的部分自耕农农家为例,他们除了以上的工作以外,还需要从事卖菜推车和当力工等副业。

经过以上种种努力,民国的农家才能拿到这让我们如今看起来都叹为观止的低工资。

想想我们在现代社会的遭遇,不少年轻人为了房贷车贷,白天8小时工作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班以后接一份外快收入,每天坐在电脑面前熬夜到一两点,工作的精神疲惫,第2天8:30又得继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我们自嘲为社畜,但相较于民国时期的底层民众来说,打一两份工算什么?他们很多人为了生计足足要干四五份活,这又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的对比。

至此我们说明了当时民国农家的收入之低和收入之难,那么当时的民国的物价水平怎么样呢?因为民国当时的物价波动较大,上下波动幅度能达到10万倍,我们就以支出比重和平均物价来进行调查。

我们以河北地区为例,根据李景汉的调查,当时河北地区有相当的农户都租住房屋,百家中住自家房屋者不过24家。

李锦汉的调查显示:每间普通房屋每月租金为0.3元,好一点的房屋租金为0.4元。因此他调查的71家租房住的全年租金为721元,平均每家为10.15元,每月每家平均为0.85元。

至于服装方面,根据李伯重的调查,估计江南居民一户五口之家的户均棉布消费为8.4匹,人均1.7匹。而华北地区的农家每年人均用布量为1匹。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计算,在当时的河北地区农户每年人均棉布消费不过2.3元。

在食物方面,根据李景汉的调查数据,河北地区的蔬菜价格每斤大概为0.011元,豆类价格每斤为0.063元,肉类价格每斤为0.169元,小麦每斤大概为0.076元。

看起来当时的物价远低于现在,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在这如此低廉的物价之下,当时河北的农家消费依旧捉襟见肘。

以卜凯对1922年对河北盐山县150家农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地农户豆类消费占了消费的大头,每家的年消费量达到了150公斤左右,可是关于肉蛋类消费则数量少的可怜,总和不过4.1公斤,其中肉类的消费数额不过区区1公斤。

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根据数据的细致研究,当时的150家农户中,买肉食者只有区区15家,其他百余家终年不见肉类,除了豆类主食以外,只能辅之以萝卜和胡萝卜以及南瓜。

此外根据李景汉对河北定县的34家农户的调查,每人每年的人均蔬菜消费和豆类消费占主流,其中以白菜,大豆和北瓜占比最大。至于肉类消费,猪肉每年的人均消费量只有2.52斤。

这是个什么概念?一个人一年连三斤肉都吃不到。过去我们经常听长辈们说从来不见肉,只能到过年的时候吃一点,这次我们还没什么感觉。

可如今对着这些具体的数据一看,这简直是令人心酸落泪。

对此也许有人会说,会不会学者抽查的县过于贫困,会不会全省的平均值会不同。然而根据学者的统计,整个河北的农民人均每年消费数据,豆类消费约为58斤,蔬菜类消费约为198斤,肉类消费也只有7.6斤。

按照典型的一家六口的标准,河北农家全年的消费豆类348斤,蔬菜1188斤,肉类仅只有45.6斤。这个数据,我们换算一下,一个民国的普通农家,平均多久吃肉?恐怕就算是喝肉汤,我们一周都只能闻个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国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浪漫年代,不是每个人都像林徽因这样的才女一样,只需要聚焦于学术、聚焦于爱情,可以随时穿着旗袍在大上海保持高雅。

更多的是每日疲于奔命的工作,每天一成不变的粗粮,每天晚上只能带着对肉类的无尽遐想,保持着饥饿入睡。

都说现在人的3000底薪混得不如狗,可是相较于民国时期的底层农家,我们如今的3000底薪吃住不慌,这又完全是两个概念。

而且我们结合史料分析就可以得知,民国是一个极端苦难的年代。

首先,清政府时期就因为欠了大量赔款以及各列强对中国的分割,底层百姓本来就已经民不聊生了。详情可参考当时的一些报纸漫画,辛丑条约每人赔偿一两白银的压力足以逼死每一个中国底层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虽然民国成立了,但民国一直欠着外债,还要还庚子赔款,连民国政府都因为欠钱而倒闭,百姓有哪里有更好的生活?

再加上民国以来一直军阀战争,以河北和四川为例,例如让子弹飞中的鹅城税收,收税都已经收到了现代社会,当时的四川更严重,河北也当仁不让,百姓早就已经被榨干了。

本来自身活着就很难再加上当时的兵荒马乱和赋税,更多的百姓不仅仅是吃不起肉,甚至连活着都是梦想。

即使到了蒋介石所谓的“民国10年黄金时期”,蒋介石的新经济政策也并未真正改善局面,此后又是中原大战,反蒋战争,还有抗日战争,相较于当时的主流国统区,反倒是毛主席所管辖的苏区日子过得更好。

其实我们看李景汉的数据也能看出来,早期底层农民的收入不过100多元,可到后来增幅一下子达到了50万元,到1938年的时候,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00万元。

这并不是当时的农户发财了,还是因为国府的金元券超发,导致物价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有钱都买不到食物了。

这才是真实历史中的民国,这才是我们幻想之下的真相。

参考文献:《民国时期四川居民生活水平研究》、《近代以来,河北农民消费和生活水平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