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五言咏棋

众所周知,围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更是深厚。有时候,围棋并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的工具,它可以演化战场博弈,更能看出君臣之心,而这样的围棋便叫做“君臣棋”。

明朝时期,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等大将都下过“君臣棋”,通过棋局朱元璋传达了自己的政治想法,而刘伯温与徐达也通过棋局告诉了皇帝自己的为政理念,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想要下好一盘棋,不仅仅在于棋术,政治觉悟也要跟得上。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大臣刘墉就与乾隆皇帝下过一场“君臣棋”,他直接战胜了乾隆帝。

一怒之下,乾隆便要杀了刘墉,好在刘墉比较机智,他说了一句话,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升了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故事。

刘墉的发展史

公元1720年,刘墉出生在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名叫刘统勋,是清朝有名的首辅军机大臣,从这一方面来看,刘墉也算是一个官宦子弟了。

不过,刘墉并没有靠着祖宗的荫蔽进入官场,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上位。年少之时,刘墉虽然算不上 聪明绝顶,但却肯下苦功夫,也积累了不少的学问。

别人30岁还没有考上“明经”的时候,他却已经是进士了,殿试之时,乾隆对刘墉提出了多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给皇帝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第二名。

进入朝廷的“中央系统”之前,刘墉曾在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等地当过官,“妇人女子无不夫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这便是老百姓对他的评价。

匆匆而过三十年,刘墉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为官准则——公正廉洁。或许也是因此吧,他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提拔,62岁那年被调入了京师。

此时,刘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依然在为老百姓发光发热,为朝廷尽自己最后的力量。他曾先后担任过御使、吏部、工部尚书等职位,也曾多次上书解决了朝廷中的许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刘墉越来越受乾隆的器重,还有民间百姓的爱戴。当时,老百姓结合他的特征、性格,赠送给刘墉一个“浓墨宰相”的称号。

正所谓:“人如其名”,这四个字完美地诠释了刘墉的为人,他不像和珅一样“滑不留手”,更像是“一根筋”,经常会触犯乾隆皇帝的威严。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在执政第60个年头的时候他便退位了,闲暇之余,他便会找来刘墉一起娱乐一下,打发打发时间。

有一次,乾隆找来刘墉比较一下书法,结果呢,虽然乾隆的书法不错,但相比于进士出身的刘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比赛输了之后,乾隆的好胜心便被激起来了,于是便让他与自己比试围棋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在下围棋的过程中,两人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流传至今。

刘墉与皇帝下棋

一直以来,“君臣棋”都不好下,因为这其中不仅仅是一场棋局博弈,还是一种君臣之间的“政治情商”博弈,对此刘墉也深有体会。

因此,在围棋开始后,刘墉忌惮被乾隆惩罚,所以心情一直忐忑不安,下棋的招数、落子的位置也深思熟虑,走的是“中庸”之道。

说实话,乾隆皇帝的围棋水平非常之高,平时与其它大臣下围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他赢。在这其中,或许有大臣“谦让”的成分,但乾隆围棋的水平的确是实打实的。

可想而知,这场围棋开始没多久,刘墉便有点招架不住了。刘墉也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当他发现乾隆的棋艺不凡时,便开始认真对待。

不久后,刘墉便一改颓废的局面,杀出了“重围”。在此情况下,刘墉早已将“君臣之道”抛诸脑后,乾隆被打得节节败退。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年近古稀的乾隆皇帝更像是小孩子一般,对于“胜败”比较的在意。

当看到局面对自己不利时,他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每落下一子,都会“散发着”愤怒的表情。围棋有时候就是那么玄乎,心情越是不平静,越容易失败。

果不其然,下了几子之后,乾隆的败局已定。当刘墉落下最后一子的时候,他非常的高兴,也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