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豫园街道,有一家叫做“茶话香事”的文化工作室。22年前,这家工作室的前身曾是22年前福民街小商品市场的一家经营香薰制品的“姐弟档”,姐姐彭蕴娟和弟弟彭林源经过多年的打拼和沉淀,做到了对传统香文化“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坚守和发扬。与香为伴二十余载,让80后制香人彭蕴娟执着求真的职业操守愈加纯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扎根豫园二十载,用心传承香文化

彭蕴娟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家乡潮汕地区,每逢初一、十五,家家户户都有进香拜老爷祈福的习俗,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就有了烧香的传习。他们唯一的亲叔公侨居香港,老人每次回家探亲必带手信保心安油、虎标药膏、喇叭丸等,使得他们从小便能接触和使用这些传统广东香药。2002年,在家族影响下,姐弟俩来到上海豫园创业,与香的不解之缘,毫无意外地让他们选择了香薰行业。如今,他们创立了“上海茶话香事文化工作室”。

“真”,比生意更重要。彭蕴娟在香事上是个执着求真的人,特别是2012年转型主营中国传统香后,她把这个“真”字做到了尽善。她一边自学,一边拜访名师学艺,一路走来从未停止过学习,期间交了不少“学费”,劣质精油有时一扔就是几百瓶,劣质塔香一弃就是上百公斤,现如今还留着假的保加利亚玫瑰油作为纪念。甚至有顾客都笑话她“你根本意不在赚钱”。无论是香品还是作为香品载体的香炉、香道礼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她不辞麻烦跑遍全国各香材香料集散地、种植基地购买真材实料,有些甚至亲自手工制作,她的沉香、檀香以及和合香制品因其求真的性格也得到了众多客户信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西方精油类香制品不同,中国传统香制品以香味舒漫、清润绵长著称,一小片香就足以氤氲弥日,调香制香、焚香消闲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心头之好。但因国内一直没有统一的制香配比标准,即使是相同的材料、相同的配比,制作出来香的味道也可能是天壤之别。再加上由于古人对香料的叫法与现在相差很多,给彭蕴娟复刻传统香芳带来了不少挑战。为此,彭蕴娟拜香文化传承人陈磊为师,认真学习香艺。

而在拜师学习之余,她也开始了自主学习,专注于从传统香文化的书中寻找灵感,比如《香乘》《洪刍香谱》《陈氏香谱》等。此外,她还读了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古书,如《黄帝内经》《千金方》等等,在字里行间寻找传统香的相关知识。十年来,彭蕴娟家中攒了好多箱书,见证了她专注学习中国传统香的执着求真。从书籍中,彭蕴娟获得了制香的灵感,她对香的知识渐入佳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千百次的寻方复刻、推陈出新,彭蕴娟终于成为精通传统香的专业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线上消费业态的普及,货真价实的香制品也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好在彭蕴娟和弟弟彭林源在产品品质上的努力得到了一批海外客户的认可,在英国做中国传统生意的徐女士在他们这里订货超过10年了,中国传统香制品在英国也赢得了不少粉丝。

与此同时,豫园街道也向他们伸出了友谊之手,把他们作为街道的创业典型案例和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对象,并邀请他们参加街道和区里的各类创业集市活动,为他们链接创业专家进行指导。在街道的帮扶和指导下,工作室在“同心筑梦 豫路陪行”——2023豫园街道创客创享交流沙龙暨优秀创业项目进社区活动中获得了“社区人气奖”。社区对创业者的真诚扶持,让彭蕴娟的工作室去到了更多的“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随着认识度的增加,彭蕴娟和她的香事文化也名声大振。

接下来,她将尝试转型普及中国传统香文化,带大家体验打香篆、普及香文化,并下功夫研究古代的香方,以科普方式宣传我国传统的香文化,扭转某些虚假广告给人们带来错误的认知,让一支香、一抹香膏、一粒香丸,真正给城市居民带来宁静和放松,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豫园街道

视频 / 豫园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