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春:阳明心学的玄机——要用新视野去鸟瞰

李占春,曾担当人民网<阿蒙专栏>主笔,多媒体撰稿人、策划人,主要著作《之我精神导论》《量子真相与哲学探略》《熵的桎梏与绝对世界》。谨以此文,纪念我的虎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占春——我至爱的宝贝永远怀念李占春

王阳明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缘于后人的一知半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对其思想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触及其背后的深层;另者,就其思想的高度而言,也还是徘徊在圣殿的门外,并没有成就所谓的至善至美。所谓圣人,则是我们后人有意无意中塑造的,这个塑造过程即是被世人推崇的阳明心学的玄机所在,在后我们予以详表。

话说,我们对一些艺术的推崇,比如梵高或毕加索的画——好,究竟在什么地方?美,究竟表现在哪里?我们并不能圆满地回答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完全理解,同样是一知半解,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认知还欠火候。而这些画家自己,也不一定能够透彻地诠释出画的精魂,只是凭籍经验技巧、灵感体悟,以及懵懵懂懂中的自然而然,或自然天成。在此参阅——《揭开艺术真谛——梵高之谜》、《毕加索——怪诞背后的难言之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占春虎子

言归正传。对王阳明的一个评价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其实,这都是主观的时髦呓语。话说,王阳明即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1529年1月),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其父王华(1446年-1522年),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于龙泉山中,学者称“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在此,王阳明的家庭和家学背景,为其造就学问打下了非凡的基础。

作为明代杰出人物,王守仁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纵观王守仁一生,可谓波澜起伏、精彩纷呈。生前,为政是主业、学问算副业;死后,则以学问闻名遐迩。

其实,王守仁做学问是缘于官场的挫折和困顿,做学问就是修炼自我,以此,来安抚抑郁、动荡不宁的心而已。所谓阳明心学则是克服阴郁、战胜阴霾的副产品。龙场悟道,就是最突出的例子。评价指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曾盛行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王守仁去世前三年,大约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明朝于1644年结束,王守仁1529年去世,中间存留了115年,这为王守仁学术思想传播提供了百年的黄金档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占春虎子

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在此,我们应该探究——所谓的心、知及良知的背后是什么?她们的主人是谁?这个才是问题的要领和关键!她们的主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我——灵魂之我!按照我们的理解——之我,即灵魂之我,灵魂的主人和主宰,在物质形态上,则是生物能量场的聚集之精华,决定精神、思维、情绪世界。也就是说,王阳明学说思想的核心精髓,触及到了“灵魂之我”了!虽然只是在“之我”的门外踯躅,但是,已经打动了、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了,因为“灵魂之我”的敏感和灵感,超越我们的意识与认知。诚如一幅画,之所以美,本质上即是触动并感动了我们的“灵魂之我”,只是我们难以或不知道怎样言表而已。

同时,“之我”更具有关照的功能。在《三眼看世界——九墩塘畔》里,我们这样定义——观照即是——通过观察观测、联络联系、交流感应,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等等,由此发挥力量和意志之效应,进而让不确定成为确定。灵魂之我——思维意识情感及精神世界的主宰,宇宙意志与生物能量场聚集之精华。一如王阳明所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显见,离开我——灵魂之我,王阳明学说就难以自圆其说,王阳明心学理论就难以支撑起来。

其实,王阳明学说之所以能够流行和经久不衰,是因为作者与读者及学者之间情不自禁地形成了互动,即“灵魂之我”的相互感应、以及彼此成就,尽管处在冥冥当中、尽管状态朦朦胧胧。这即是王阳明的智慧,也是阳明心学的魅力,更是心学的玄机所在。就像我们阅读《老人与海》一样——读者的“灵魂之我”随故事里的主人翁而波动、激动、感动,详情可参阅《海明威——沉没水底》一文。也就是说,《老人与海》的不朽是作者与读者一起互动铸就的,其核心即是灵魂之我的彼此碰撞,作者的写作过程也就是灵魂之我完完全全、无拘无束的游荡。下面,我们将《之我精神导论》的引言和提要奉献出来,望大家从中感悟体味“灵魂之我”,以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和视野,去鸟瞰阳明心学的玄机。

附一:《之我精神导论》引言提要

当哲学或文化反思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时尚且经久话题的时候,那么就说明这个国度与这个民族离历史阶段的腾飞为时不远了。将近三十年余前,我们曾经历过、体验过、领略过;此刻,阿蒙与大家一起翘首期待。不得不指出,在艳慕亚洲四小龙成为过往、在感受声色电光成为平常的当今,充盈在世人满脑子里的尽是物欲和利益,器官的享受彻底摒弃了器官的思考对‘我’的麻木和漠视可谓登峰造极,人落沦为行尸走肉成了常态。由此,我们有责任重拾人类哲学的智慧之签,从灵魂间隙里剔除污垢和沉渣,捍卫并无愧于——人之所谓“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入夜,星海璀璨,宇宙浩淼。仰望苍穹,尽管自觉渺小透顶如同沙砾,但人总还是习惯于自以为是,意识之我强固依然。独处静思,人也许会问:我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存在于哪儿?我,难道仅是同类相似之形体,或为相互呼唤之虚拟?我到底是什么样子,谁看见过我?我,在现实世界能够摸得着吗?

本书不避鄙俚、摒弃教条、打破藩篱,通过对‘我’的哲学的、精神的,还包括心理及社会的分析,以及对‘我’的困惑及生活实例展示,构筑了所谓‘之我论’—— 暼睨‘我是谁’这一折腾世人良久的所谓哲学命题。全书围绕人的‘之我’,以所谓‘之我论’为钥匙,揭示人系列精神现象及困惑本质,并借这把钥匙来处置存在于人心理及精神生活中的焦点矛盾,对人类未来与发展作出了预见——提出智脑时代、新人类与新大陆,指出人类发展又一轮新浪潮即将或已经到来——人对人自身的改造,宣示“之我论”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之大众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占春虎子

附二:王阳明心学思想概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