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儒乃人之需。通过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化,引领世人“为万世开太平”。】

儒者,人之需也。人之大需,太平者也,儒者致之,以和万民。斯道上溯乎三皇,下追乎禹汤。上古所言禅让者,非让天下也,传治世之道而继太平也。其传甚远,渐至散佚。遂有仲尼,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衍十翼。五经重塑,门徒广传,而上古之道复现于世矣。孔子没后一百岁而孟子生焉。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其性刚烈,其节凛然,后世称圣焉。孟子之后,荀卿之学亦成一家。尔乃秦继六世之余烈,灭六国而统天下,始皇焚书坑儒,圣道几泯。及汉替秦兴,武帝从董仲舒之言,独尊儒术,方立大统。统立道兴,大儒迭出,传承不已。至于南宋,程朱理学,又成一家,大明太祖,引为国学,科举八股,皆依其说。诸儒之学,可谓博矣!

【中国字拆开看,“儒”就是“人需”。老百姓活着图什么?还不就是太太平平过日子?不过俗话说“众口难调”,人多了自然会有纷争。上位者如果懂得因势利导,善于调和矛盾,那么许多争端在未发生时都化于无形。有个成语叫“垂拱而治”,讲的就是这种善政——大家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了,那么一切太太平平,治理国家就如垂衣拱手一样毫不费力。

根据史书记载,这样的善政可以溯至上古三皇五帝,所以儒者言必称“上古圣王”。不过上古的时代毕竟太过遥远,斯人逝去后,事迹也渐渐匿于尘埃,所以就有圣人孔子“应运而生”。孔夫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衍《十翼》,门徒三千,贤者七十有二,这些圣贤为后世留下了儒家传承。

孔子后百年有孟子。孟子名轲,为人有英气,言必称仁义,他的浩然正气,以及大丈夫节操,令后世敬仰。孟子之后,荀子的学说也颇有影响。之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焚书坑儒,几乎泯灭了圣道传承。直到汉武帝时,用董仲舒之策,独尊儒术,才立下大统。之后,儒士迭出,传承不已。

到南宋时,程朱理学再成一家,后世的科举八股都依照朱熹学说。当然,朱子擅改经文,他的许多说法与孔子思想相左,因此也颇受争议。可以说,儒学是博大精深的。新时代里,新儒学也在与时俱进。】

盖闻先儒之志行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贤英烈,一志而行,方得华夏,千秋鼎盛。

【北宋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且夫今之时也,与古不同。赖科技之助,文明繁盛,求快务实,蔚然成风。至于其极,则一年数变,彼变我随,追逐浮利,永无休止,日久则心力瘁而困矣。夫彼逐利之人,未得之际,谋思夺之,既已得之,又恐失之,如是相谋,争斗日兴。由是必盛极而转衰矣。故圣人之治世也,必返其本:熄彼逐利之心,灭彼妄生之恐,立不易方,劝导万民,复归纯朴,安享世乐,而不为所困。劝以和睦,教以仁义,勤勉于作,渐至太平。斯之谓正儒。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生活便利,但我们在享乐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本分——科技何以进步?少不了刻苦钻研。文明何以延续?离不开辛勤耕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不该脱离根本。故而担当、持重、忍辱,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计虚名浮利,就不为虚利困扰,也没有患得患失,自然坦荡快乐。世风如此,太平可期。正儒的涵义,应在于此。】

儒之传也,上溯三皇。立教而化,始于仲尼。其传世者,二千五百岁。传世之经,一十三篇。十三经者,五经、三传、四记,《尔雅》是也。经者,夫子删定焉。儒有六经,《乐》佚于汉,传世者五。其义深远,弟子疏注之,其文曰:传、记。

【《四库全书》的经部,即儒教十三经,包括:五经、三传、四记、尔雅。】

五经者,《易》《书》《礼》《诗》《春秋》是也。

《易》者,总括阴阳,包罗万象。昔者圣人观天地之大象而画卦,察万物之情状而设辞。君子习之,于一端而知吉凶悔吝,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行乎正而远于祸,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书》者,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圣王之治也。圣道在中,君子习之,效而化之,则文明再现矣。《礼》者,人之履也,行依乎仪,则心自诚,诚则能化。故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诗》者,世之风也。时虽为同,九州之大,风俗异别,采而编之,曰风雅颂。风者,九州十五国风;雅者,周王国朝之貌;颂者,宗庙祭祀之况。君子读之,则知九州,察俗化异,人民和矣。《春秋》者,天下之事,史之最正,一字褒贬,微言大义,义理分明,忠奸自辩。君子读之以自警,小人则惶惶不敢犯也。

【《易》即《周易》,易理即天地纹理,易象包罗天地万类,从最微细的征兆就能据理推断后续的发展演变,所以古话讲“善占不卜,善易不卦”。当然,对于士君子而言,知晓天地之正,据理而行,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致追悔,这叫“君子坦荡荡”。

《书》即《尚书》,讲了三皇五帝先古圣王治世的故事。因遭“焚书坑儒”,有古文、今文之辩。《书》辞古朴,刻画了太平盛世的图景,通过这些体悟盛世人心,学习治世之理,在今世以适当的方式演绎出来。

《礼》即《周礼》,记载着各种礼节仪规。礼是一种仪式,依托“仪式”,心虑专纯,用至诚的心态去做事,那么就容易做好、做成。所谓“祭天”,并非供奉“冥冥中的神明”,而在于告诉所有活着的人,我们应如此行事,对“神明”都如此,对当下存在的必会更加珍惜。这是礼的本义,正心诚意。

《诗》即《诗经》,《尚书》话古,《诗经》说今。风、雅、颂中,用赋比兴的手法传神地描绘了华夏大地各处的风貌,入乡随俗,然后才有引领。

《春秋》是史中最正。诛恶是义举,杀人乃暴行,弑君为叛逆。诛、杀、弑,如实而述,一字之别,褒贬在中。修史的目的就是要告知后人:此人曾做此事,此人又做彼事,因此事有彼事,因此行得彼果,古人如此,今人若何?】

三传者,春秋三传也,曰谷梁,曰公羊,曰左氏。左氏之传,话其史也。公羊之传,论其义耳。谷梁之传,演其文也。宋胡安国云:“事莫备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义莫精于《谷梁》。”

四记者,《礼记》《孝经》《论语》《孟子》是也。

《礼记》者,小戴记也,汉戴圣撰,凡四十九篇。以《大学》《中庸》《礼运》诸章,最广流传。夫儒之治世也,正念修身,齐家平天下。其治也,非以力制,非以权谋,而以仁德为化。仁之深,德之厚,非霸力诈谋之所及,故其治久远,而号王道。其法尽在《大学》。中也者,喜怒哀乐之未发;和也者,发而皆中节。《中庸》之义深矣,广矣,其始也易矣,及其至也圣贤亦难,唯至诚之士得传焉。《礼运》者,大同小康。昔大道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而致大同;今道既隐,谨依于礼,亦致小康。《孝经》者,七十子之遗言也。百善孝为先。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者,夫子及二三子之言行也。《孟子》者,亚圣之言行也,其养气术,冠于天下。

【四记,就是《礼记》《孝经》《论语》《孟子》。

《礼记》中比较有名的有《大学》《中庸》《礼运》。《大学》讲修身齐家平天下,《中庸》说至诚如神,《礼运》言大同小康。

《孝经》说“孝”,孝字上半是老,下半为子,长辈曾如何对待小辈?那么等到长辈年老,小辈年长,又该如何孝敬老人?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言行的随笔记录,当下的朱熹注本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据南怀瑾先生说,宜读原文,通篇阅读。

《孟子》是亚圣孟子的学说,最有名的几段包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等,至大至刚,冠于天下。】

《尔雅》者,蒙学也。尔者,迩也,近也。雅者,牙隹也。牙者,齿也,咬文嚼字也。隹者,锥形也。隹牙者,牙之正也。雅言者,正言也。《尔雅》者近于辞也,习之则知言之正,通辞之义,明字之音也。

【《尔雅》是蒙学,就是启蒙读物,教儿童认字的书。除了尔雅,还有说文解字、声韵启蒙、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朱子家训等等,都是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

上儒学之概。

【察古识今,正儒为用。时代已大不同,古籍在流传中也会有出入。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寻求太平盛世的愿望,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所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追寻圣道的探索史、实践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圣道将一直延续,儒学也一直守护着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