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网络

作者 | 佚名

本号原创

不少人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给爸妈送礼物,如果是电器、手机之类的“大件”,他们常常不等旧的用破不肯换新的;如果是食品类的,多半会珍而藏之,等着贵客上门之类的重要时刻再拿出来,最后不是藏到过期,就是送礼人(也就是你自己)下次回家的时候吃了。

这里也可以看出从物质匮乏年代走过来的几代人消费观念和我们大不一样,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快消品的概念。不要说装修、家具了,就是电器、衣服之类的,在他们眼里也都是耐用品,不用到无法发挥基本功能、无法修复是不会更换的。

以前的东西确实是按耐用品的标准生产的,现在的东西则多半本就只打算让你用几年乃至一两个季度,过不了多久性能便会大大下降,而且维修起来得不偿失。

我们熟悉的宜家、优衣库、手机乃至大电器,都贯彻了这种快消品逻辑,这些产品的“赏味期”就那么几年,就是需要你、逼迫你在时间到了以后重新花笔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快消品和耐用品的区分,在更早的年代,不少老辈人还会把“用具”当成“礼器”。

所谓用具,顾名思义,就是拿来用的;礼器,就是在重要时刻给人看的。什么样的表现是“把用具当礼器”呢?我们应该都见过那种家庭: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然后每样大电器上面都盖着带有精美刺绣的盖布。

既然不用,买这种电器宝而爱之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人看,让外人、客人看,向他人彰显家庭的富足、子女的孝心;这些电器是符号而不是工具。

有一些过去时代的生活印记根深蒂固,即便思想层面已经明白,时代变了,这些消费习惯已变得不合理,习惯也还是会顽固地存在下去。毕竟,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近乎生理性的根深蒂固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