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

是用来记录一闪而过的各种杂乱想法、信息、或待办事项的方式。不管是随手一记,还是电脑里的笔记软件,都能成为你的记录工具。

好处都看得到,劣势也比较明显。一个朋友说:

每次记录完,都会打上标签,但很少再回去查看这些笔记。尽管电子笔记很方便,但始终缺少随时可以翻阅的纸质手感。时间一长,也就不怎么去看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自认为找到了一种好的记录方法,以后能用上这些闪念;但回头发现,根本找不在哪?要么,打的标签杂乱无章,该怎办?

嗯,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刚开始写作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你有没有想过,问题本质是什么?是我们不会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不懂得怎样有效地记笔记?

我觉得,是对笔记概念理解并不清晰。所以,也不清楚一条具体的笔记应该做成什么样,因此,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01

临时想法,放在笔记软件中有三个特征:缺乏反馈、低水平循环、以及背后隐藏的习惯被忽视。

我来一个个解释。

当你有一个想法,看到某段话写的非常好,把它放到软件中,通常记录得不到任何反馈,就导致你不知道自己记的质量如何。

来个例子好了:

间隔重复法,你应该听说过,过一段时间重复一回,自己成长很快;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它没被解决,持续重复会倒逼你弃考和改进,这样,的确能感觉到不断在提升。

但是,记录想法不一样,写很多想法,几周不带看的;终于回过头看时,已经不记得内容的具体情况,你很难判断笔记是否真有用,真帮你记住什么了。

所以,我们往往不清楚一条笔记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如何判定一条笔记是否写的好,这也是,为什么记录很多想法,实际却用不上的原因。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一条笔记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样说好了:

,应该清晰而简洁,一个标签加上一段话,足以传达核心思想;,应该用你自己的话来写,能体现你的独特视角;,与其他想法相连,有助于你建立知识网络;,灵活的,随着你获取新的发现和理解,可以随时对其进行修改或更新。

还不够清楚?我换个表达。

前段时间,雷军特别火,个人抖音粉丝数涨好几百万,还去了国际车展,我当时在吃饭,手机备忘录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雷军越猛,商业媒体环境越差,他采用了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方法。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观点,记录在笔记软件里。晚上回到家,我整理笔记时又加了一些东西,比如:

雷军微博是他自己在发,每隔一小时更新一条。这么做,不是因为不想花钱请人,而是,为保持和用户的直接联系,增强用户体验。他认为,亲自参与互动和回复,能让他感受到和用户的直接联系,对他来说,就像是亲临前线。

但这背后风险在哪里呢?雷军越来不依赖传统媒体,来塑造个人形象,让商业媒体在整个过程中显得很尴尬;而且,他虽然接受一些央视采访,但很少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他更愿意保留讲故事的权利。

比如:他连续创作《小米SU7答网友问》系列,已经推出到第十九集,不仅节省通过媒体传播的成本,还成功地把公关传播转变成了一种新形式的连续剧;这使得商业媒体作为信息纽带,逐渐失去原有的价值。

所以,你发现了吗?一条最初只是一个想法的临时笔记,不断地添加内容和背景,变成一个完整、带有因果关系的表达。这给我以后完整的输出,增加了燃料。

02

理解了它,你也就明白:记录想法是一种低水平循环。

为什么?

表面看,记录后打上标签放在笔记软件中,已经为未来写长文做好准备;但是,如果没有回头再看这些笔记,没有审视整理它们,笔记会一直保持在被动的存储状态,不会成为推动你知识深化。

这种低水平循环问题是什么?它没有让想法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笔记和想法被固定在最初形态下,缺少进一步发展和演化。

虽然,循环可以帮我们记录灵感一现,但却未能转化成更深的思考和行动,最终,也就导致信息堆积,不是智慧增长。

就像你看到一些大佬推荐书单,马上收藏,看似拥有很多资源,却没有真正吸取里面的知识。写作呢,应该像去理发店洗剪吹一样,需要完整的闭环。

因此,想打破这种循环,你会说,定期回顾,重新评估就可以了。其实不是的。一个人的习惯中,隐藏着大量惯性。

反馈循环,你应该听过,个人成长和学习中一个重要概念,有些反馈,可以让我们立刻看到结果,有些反馈,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进展,这种难以观察的进展,我把它称作“隐藏的惯性”。

将想法变成一篇文章发布出去,中间反馈时间更长。

在我的笔记软件里,一个卡片一般控制在200到400字之间,要写一篇文章的话,差不多要15个卡片。所以,我写作效率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让日常的小习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不妨,从写作角度思考一个更深层次问题: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

  • 闭合未完成的循环
  • 积累小成就,聚沙成塔

当脑子里堆积着未完成的任务、还没记录的观察、尚未回复的信息时,事情像脑海中未闭合的环,让人感到难受。

我们通过写作记录想法,主要是,自己不用一直反复思考未完成的事情;脑子之所以一遍遍重复这些事,因为害怕忘记它们,为了不让它占据思绪,要建立一个可靠的系统,来帮助你处理这些事情,这样头脑才能保持清晰。

比如说,在处理代办事项时,你可以这么做:

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要做的事;经常检查这个列表,把已经做完的划掉;对于现在还不能做的事情,定期地安排时间去做,或者重新评估是否要改变计划,或者直接删除它们。

这么做好处,一旦把一个任务记录下来,不用再一直想着它了,但你知道吗?仅仅记下来还不够,如果不定期回顾任务列表,决定下一步是否继续执行?你都无法发自内心地去完成。

换句话说:想法像任务,从产生到实现,难度较大。

03

怎么办呢?需要积累小成就,聚沙成塔。一篇好文章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型,由无数个精炼出来的核心价值构成。

比如说:

一个领域给我们方向,一个产品提出一个观点,一个成熟的公司结构,像一篇好的文风,加上客户的好评构成了品牌积极的价值观,这都是写文章一系列的素材。

当元素组合在一块,才能完成的呈现出商业模型,也就是你的作品。

聚沙成塔的步骤很关键。我要写一篇关于“厨房”的文章,要清楚厨房里应该有什么:锅碗瓢盆、食材、灶具,一个都不能少。

同样,一篇文章里,人物、情绪、观点、事实,元素一个也不能少。缺任何一个,文章就不完整了。

而且,相关性也很重要。我可以在厨房场景中添加一台电脑,描述一个人边听音乐边做饭的生活,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如果在厨房放一个马桶,那就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相关性,就是合理性,是想法成为文章填充的关键,不相关的内容只会让人觉得滑稽。

举个例子:

我最近读完一本书,你问我读完后什么感受?这本书的名字什么意思?我的观点是啥?怎么通俗解释作者的表达?我得到了什么?

草草了之一句话表达完,你肯定无法共鸣,而且,给我一句:知道了,这样啊,那就很容易产生曲解。

所以,准确做法是什么?我可以用故事支撑观点,也可以让故事充满情感,或者在讲故事时,加入一些元素,使道理通俗易懂,这样,别人才能感受到,袄,他的表达能帮助我,具有普适性。

普遍性意味着,大多数人都能立刻学习,并应用知识和观点,能感受到情感共鸣;如此一来,一个完整表达,不仅传递道理,知识,还提供价值,这才是聚沙成塔,传达核心价值的关键。

简单来说,写作精髓,不仅是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聚沙成塔的方式,深层次地传达知识和价值。

04

如何让你的想法成为完整笔记,摆脱低层次循环呢?

改变行为是「替换例程」,靠小胜。即比较容易的早期胜利,所以,小胜,帮助你真正相信改变。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完整想法包含哪些元素?我认为,要从它的对立面来理解。

“收敛”的概念,指事物变得更加统一、集中。收敛和发散直接相关,发散,指事物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

数学中,如果一串数字越来越大,没有一个明确的上限或终点,我们就说这串数字是发散的。物理学中,光或声波从一个点向周围扩散,也是发散。而在写作中呢,想法是开放性问题,它具备一个点向外扩展的可能。

所以,想法涌,意思是:你对一件事,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有一个影,这如同愿景(vision)或渴望一样,它是能量"泵",应该注入更多元素在当中。

因此,第一步:

当脑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想要赶紧记录下来时,不妨先思考一下:想表达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我记录一个想法时,会先写下怎么想的,再围绕它扩展出多个相关问题。这样,想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闪念,而是,可以发展成一个更加完整、丰富的讨论。

比如:

假设在旅行中记录下了这样一个想法:吃饭时,不要总选择好评最高的餐厅。接下来,我会在想法下面延伸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评价最高的餐厅未必是最好的?人们在旅行时为什么喜欢查看评价?评价里隐藏了哪些坑呢?等等。

问题越多,把一个想法形成一篇文章的可能性越大。

对了,需要注意一点:

延伸出的问题,不必急于立即回答。它只是表明,现在突然想到了这些问题。下次当有新想法时,打开笔记软件,先回顾一下之前的想法,看看有没有和新想法重叠的部分,然后,考虑怎样把新的想法归类进去。

这样做的,你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形成多个概念导向的笔记。简单讲,想法如同种树,扩展问题像施肥,一次次不断施肥,很容易长成结构化丰富的文章。

还有一种MOCs法。

比如说:假设已经记录很多关于做事、心智、思维等方面的笔记。现在,可以尝试创建一个空白页面,把所有相关笔记都放上去,然后“碰撞一下”,看看能不能碰撞出一些新的想法来?

这时候,你的工作重点就从单纯写想法,转变成了编辑工作。你会通过整理笔记,来制作一个大纲,不仅可以帮你标记出哪些部分还缺失,还能把这些笔记编辑成一个连贯的叙述。

实际上,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完成大纲的初步构思。

使用这种策略时,写作任务就从“编写第一章的大纲”变成了“查找和整理相关笔记”,这使得,每一步都显得更加可行和有效。

好了,一共三点:一,单纯记录想法,很容易陷入低水平循环;二,写作的本质,是闭合未完成的循环,积累小成就,聚沙成塔。

三,让想法成为完整笔记,需要替换例程,重塑记录方式,你可以针对一个想法写多个问题;也可以事后用MOCs法统一整理。

总结而言

想法,不应该被堆积。

把堆积变复利,唯一的方法是,一步一步地把它们变成一篇文章、一个有结构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囤积信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