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丛生,加之遭遇干旱、蝗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无粮可食。流民聚集在一起,自然会有领头的带头揭竿而起,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率农民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来说,大顺政权一路下来确实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遇到太多的硬仗。明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弱,但经不起内忧外患的消耗和内部的勾心斗角。外有后金(清朝)的威胁,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可谓是压下葫芦起来瓢。

明军的精锐都用于抗击清军,而在与清军的作战中不断被蚕食削弱,尤其松锦会战,最精锐的明朝边军损失殆尽,李自成的克星洪承畴也被俘虏并投降了清朝。明朝境内的明军战斗力弱,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打败,明朝江山易主。

李自成打下了明朝江山,却挡不住满清的铁骑,虽然缴获了明朝的红夷大炮,但仍然处处被动挨打。大顺军为何打不过清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红夷大炮技不如人或者说是战术不如清军。

先来看大顺军的军力,大顺军的军力,也就是精锐部队有限。大顺军一共230余队,标营100队,左、右、前、后四营130余队。每队兵马50,厮养小儿30或40有差,步兵每队100或50有差。总计马步兵6万。所谓100万众,乃附从之饥民及裹胁之壮丁,临时编成之勤务部队。

大顺军强调骑兵、精兵,以冷热兵器组合的“三堵墙”的方阵战术对敌战斗。此战术对内地作战无能的明军来说,杀伤力极大。

大顺军的方阵战术在与清军的“骑兵加大炮”的新式战术对阵,其威力实在一般,火炮技术落后,成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在陆上作战时,曾善用马队并在红夷火炮掩护下进行宽大正面的高速冲击,后面步兵杂以滑膛前装火炮和散弹鸟枪,逐渐形成轮番齐射的“连环枪法”及连营跟进的密集方阵战术。

红夷大炮(在欧洲被称为加农炮,在中国当时被称为西洋大炮或“红夷炮”,意指“红头发野蛮人的大炮”。该炮重量较大,密闭性能好,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成为标准方式并占支配地位)的发射技术日趋成熟之后,此种新型武器的攻坚力与杀伤力令其在城池的攻防战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传统的城墙构造自此不再具备足够的防御能力。

而大顺军的装备始终处于冷兵器为主的阶段,作战方式主要是骑兵加步兵以及零星的火炮的配合,其火器主要来自缴获的明军,自己从未制造过,故对火器的应用,始终不及明军,更落后于清军。此种状况,与其政治短视和长期流动作战无法进行内部军器变革有关,他们没有成建制的铸造与装备红夷炮的兵种,其军中的火炮(如红夷炮)大多来自战利品,并以中国的传统火炮为主,攻击力不强。

大顺军缴获明军火器量比较大的一次当为1642 年十月,即与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对垒的河南郏县之战。时孙出潼关,至河南往剿义军,以属将白广恩统火车营,火车营载火炮甲仗者三万辆,战则驱之拒马,止则环以自卫。而义军在河南大败孙军,乘胜破潼关。《平寇志》(卷5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 15 )、《绥寇纪略》(卷 9 )等不同的史书记载:农民军沿途追击,共斩获明方将校78人,步骑数千,更得火炮无算。

大顺军缴获明军火器量最大的一次当为攻破明朝首都的北京之战,因为北京为明朝命脉所在,所布防的炮兵和炮位之多,更远远超过各省重镇和边塞,这自然为转为大顺军所有。